韩强:要注意计划经济与行政命令经济的区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1:16 新浪财经 | |||||||||
韩强 前言: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计划与行政命令的结合,用行政手段贯彻计划。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基本是前苏联模式。60年代经济界对苏联模式进行过反思,但由于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独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讨论没有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没有摆脱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实际上,早1891年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
为了区别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实际是行政命令经济),我在本文中,使用“经济计划”或“新计划经济”的概念。 经济界流行一个口号“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认为这个口号是模糊的,确切的提法应该是从“行政命令的经济转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第一,行政命令经济不等于计划经济。上个世纪关于计划经济有两种提法:“指令性计划经济”、“指导性计划经济”。所谓“指令性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行政命令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计划经济,但是1958年大跃进是行政命令经济,已经抛开了原来的计划。以后虽然有五年计划,但是常常被大干快上冲击。各地追求GDP高增长,实际上行政色彩浓厚,造成比例失控。 第二,从哲学意义上看,所谓“计划”只是一种“预期设计”,任何预期设计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不能把“预期设计”当做不变的东西,改变预期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但是改变是要靠经济办法,不能用行政命令。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经济计划”(注意,我在这里使用的“经济计划”概念)呢?首先我们先剖析“计划”这个概念。人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目的的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当人们形成了理性认识,就要把自己的理性认识再次回到实践中去,就产生了行动的“计划”,用通俗的话说,如何达到目的是要有“计划”的,在军事行动中要有军事计划、在经济活动中要有经济计划,在科研活动中要有科研计划,而且根据活动范围的大小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这是大家都看到的。这里最根本的问题的“计划”的可变性,因为人的主观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如果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在实践中碰壁,所以任何计划不是绝对不变的。这在军事上尤其重要,任何指挥员都要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来调整原来的计划,甚至改变原来的计划,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任何聪明的指挥员在作战前甚至设计出几套计划。所以“计划”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绝对不变的计划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过去我们的“计划经济”之所以出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经济计划”制定出来以后,就不能改变,只能坚决的执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经济计划实际上变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了,而是行政命令了,这就是“指令性经济”。甚至会出现改变原计划的行政命令,发动“大干快上”的运动,连经济成本都不考虑,例如1958年的大炼钢铁,那是“计划经济”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行政命令。1958年原计划是500万吨钢,突然改成翻一倍,要生产1000万吨,结果完成了1070万吨,其中有许多是小土炉炼出来的钢渣。1959年在继续跃进的基础上提出1800万吨,到下半年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为1200万吨。这实际是一个转折,1962——1964年指导性计划经济占了上风。 如果我们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上来理解“经济计划”(使用这个词是为了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进行探讨),就会觉得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述实在是高明,因为任何计划都必须面对市场,都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没有绝对不变的计划。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说,“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私人生产本质的无计划性”的提法“需要大加修改”,因为“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制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来看那支持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里不仅生产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马恩全集》第22卷第270页)列宁也曾说过:“早在1891年,即在27年前,当德国人通过爱尔福特纲领时,恩格斯就说过,不能像过去那样说资本主义无计划性”。“现在指出这一点尤为恰当”,“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列宁全集》第29卷第353页) 这里的“有计划”,应该理解为“有比例”和“动态平衡”。 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可以说是一语道破天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日本也有企划厅。这是一次理论上的大解放,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主义著作中讲到“计划”时,都是说“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是从宏观角度讲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协调关系,并没有说采取行政命令。后来,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提出了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模式,主张政府干与经济,用适当的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衡。从那时起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没有发生1929年那样的经济危机。但是,前苏联把凯恩斯主义当作资本主义辩护士进行批判。特别是,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问题》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计划经济与行政命令经济等同,甚至提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主义的特征。实际上背离了恩格斯与列宁关于资本主义进入计划经济的正确论断。 现代资本主义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用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性,用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创新,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保持市场秩序。 如果,我们观察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时的政策会看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也就是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韩国称这种模式为“官民合作”,政府做出发展规划,然后与企业协商,并且随时进行调整。 指导计划的典型例子是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 1945年8月28日,距日本宣布投降仅仅13天后,日本通产省的官员就召集丰田、日产等当时日本汽车公司的首脑,商讨日本的工业再建问题。通产省的官员向汽车公司的首脑们说明了政府准备以小轿车产业为今后工业发展龙头的计划。 当时日本的小轿车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在美国轿车的强力竞争下,日本的小轿车似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可是在“官民”协商会上,与会者们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发现,美国当时生产的轿车都是排气量1500毫升以上的大型轿车,几乎不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如果日本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的话,就可以避开同美国汽车厂商进行直接竞争,这是日本发展民用小轿车的唯一出路。 1951年底,通产省自动车课的官员招请丰田和日产两家公司的首脑进行协商。自动车课的官员说明了通产省考虑的三个国产轿车发展方案,询问采用哪个方案可以在5年之内开发研制出具有与外国轿车竞争抗衡能力的国产轿车。日产公司当即表示选择“引进技术”的第3方案,认为这是最保险、最可能实现的方案。而丰田公司却选择了“自力更生”的第1方案,希望政府给予贷款的支援。 经过35年的努力,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令世人大吃一惊,但他们多半没有想到这原来是日本的官僚们在35年前制定的长远规划结出的果实。另外,日本的半导体工业,电子工业也都是计划经济成功的典型。(林思云《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光明网》2006年2月7日) 80年代日本在超大型大规模集成电路赶超的时候,又采取了由政府主导型的技术发展模式。由政府出面协调八大厂家组成一家公司进行技术攻关。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后,再将相关的专有技术出售给制造厂家进行大规模生产,这种官民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在超大型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很快超过了美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超大型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制造国。 但是,在日本也有相反的指令性的例子,1990年日本在世界上首次演播了模拟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但是两年之后被美国的数字化HDTV超过的情况,直1994年日本才放弃曾经注入大量资金的模拟式HDTV ,但是数字技术使美国成为20世纪90年代IT产业的领导者。日本政府和美国所起的不同作用。日本预设超标准固定不变,实际是一种命令。而美国采取的是谁先成功就以谁为标准。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日本在超大型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就在于借鉴了先进国家成功的经验。间接的经验也是认为过程中创新的资源,它可以使人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充分发扬成功方面,同时可以避免再犯错误。在前人的经验上进行创新固然是一种创新。但是在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上创新,要适应新的情况,就要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新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同样道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以往的成功经验。日本在信息模拟技术上的失败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这就是东方特有的思维方式,重直觉、重经验,但是忽视逻辑推理,所以并没有重视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实际上模拟式HDTV要比数字化HDTV消耗更多的资金。而且模拟式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向式朝着目标前进,而数学式的逻辑思维要考虑多种形式,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各种方式中进行优化的选择。这样我们进一步看到在经济活动中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所谓"与时俱进"首先要求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东亚经济模式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韩国对主导“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进行反思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从历史的眼光看,集中有效力量进行突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方面,那么在成功突破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 因为任何计划都必须面对市场,都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没有绝对不变的计划。 市场经济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从宏观上看,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有规律的,为了适应客观规律,我们必须有计划的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我们的计划,因此计划与市场是辩证的统一,用哲学的语言表示:就是理性认识(计划)——实践检验(市场)——再认识(调整计划)——再检验(市场)。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市场是基础,计划来源于市场,不能倒过来,要市场适应计划。也就是说主观要符合客观,不能让客观服从主观。市场不是随意捏的橡皮泥,任何违背市场客观规律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可能成绩卓著,但最终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用哲学的语言说,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思想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样道理任何经济计划不管它事先经过多么精细的设计,但是它必须拿到实践——市场中去检验。 现在,我们已经搞清了“计划”、“经济计划”的涵义。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看“经济计划”,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秩序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为了保持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动态平衡。这就象交通运行要有系统的指挥一样,各种车辆都在运行,只要是合格的车辆就能在公路中的相应区域中运行,你不能随意禁止它运行。但是需要维持交通秩序才能保证畅通,如果没有秩序就要发生事故,甚至是严重的事故。精明的交通指挥能保证交通运行畅通,并且能及时排除突然出现的事故。所以宏观调控也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而且是动态的、随机应变的。同样道理,宏观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畅通的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调控是计划的艺术性。 附:行政命令经济与形象工程 什么叫计划经济?什么叫行政命令经济?在没有对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别的情况下,就提出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口号,(我认为正确的提法是: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转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结果是批了“计划经济”大搞行政命令经济,所以各地政府大搞形象工程追求GDP的情况,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农民种某一品种的情况。搞什么土豆工程、大葱工程、国际城市工程等等。 有一篇报道说:10月底,记者在甘肃省玉门市新城区采访时发现,该市2003年8月刚投巨资建成的广场,因领导认为标准还不够高,在今年10月中旬又扒掉地面重新建设,其新建总投资达1500万元。当地群众讥讽为“穷人过富日子”。 (11月7日《人民网》) 有评论说:举全市80%以上的财力建几项百姓并不受益的重大工程,城市的脸面有了,官员的政绩也来了,然百姓得到了什么,除了一种虚无的表象外,是更为贫穷的生活和无力承担的负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相信这样的“富日子”不但百姓极为反感,普通干部职工也绝对不会赞同。(《举全市80%以上财力建百姓并不受益的面子工程 》《红网》2005年11月9日) 我们还可以看一看报刊的标题: 《河北滦平政府搬迁上山 贫困县浩大工程耗资3亿》 2004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大连拟建磁悬浮试验线路每公里造价5000万元》2004年10月29日《时代商报》 《河南商丘310亿招商大跃进文联也被摊派任务》2004年11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 《投资4000万造福工程成污水潭村民吃水成难题》2004年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183城市要建国际都市建设部部长怒斥形象工程》2005年2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 《是民心工程还是官心工程》2005年2月21日《法制日报》 《中央查处经济普查大案小镇挤出9亿数字泡沫》2005年6月2日《南方周末》 《甘肃正宁招商以官为饵投资千万享受副县级待遇》2005年7月18日《新华网》 《宁夏石嘴山水荒逼近人工湖却比5个西湖还要大》2005年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缺水城市造大湖暴露地方官政绩饥渴和发展乏术》2005年7月21日《中国青年报》 《面子工程不除铺张浪费会愈演愈烈》2005年8月11日《南方日报》 《青山变秃山献礼工程成伤心工程》2005年8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小县城规划建设亚洲第一广场可休矣》 2005年9月8日《新华网》 《中国政绩工程比比皆是政府投资浪费达5000亿元》 2005年9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100多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造成失衡无序》2005年10月8日《中华工商时报》 《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金融体系系统风险加大》2005年10月16日《经济观察报》 《举全市80%以上财力建百姓并不受益的面子工程》2005年11月9日《红网》 《缺水城市滥刮圈水造景观之风 造景造出十个西湖》2005年11月14日《新华网》 《墓穴竟成政府招商项目当成楼房股票变相传销》2005年11月18日《新华网》 《三年一哄而上总部经济遍地开花加剧地区差距》2005年12月26日《市场报》 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不是行政命令经济,这样的例子在全国究竟有多少?如果地方官员有一点“计划”的头脑,能瞻前顾后,顾及大局,还会这样干吗?人过日子是要计划的,发了工资,你总得有个初步计划吧?能两天就把工资花完吗?老百姓有个说法:“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过日子要要计划,经济建设是过大日子,怎么能没有“计划”呢?今天头脑一热,就来个超规的“大手笔”,明天没有钱了,就到处借,甚至搞摊派,这难道就是“市场经济”?恕我直言,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行政命令经济。市场经济也是有规律,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经济。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