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月11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坦言,中国的改革存在不少重大的缺陷,而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行政腐败扩散等造成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并已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为此,他呼吁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崭新阶段,要认真反思过去,慎重细致规划未来。(见昨日《中华工商时报》)
无独有偶,同日的《中国财经报》报道了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在“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6首都经济学家新春联谊会暨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论坛”上发表的关于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主题演讲。樊纲在明确预言了“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收入差距不会从本质上出现缩小趋势”的同时,还表示,一些“体制不改”,“问题就非常严重”。
承认中国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就固然必要,但反思不足才理应是重点,因为反思所存在或面临的问题,本身并不意味着无视或否定成就,而是为了藉以明确今后的方向。
目前在中国,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找不出究竟由谁来对问题多多的改革现状负责。对于已经被权威机构定性为失败或不成功的改革,有关方面硬是不承认,非但如此,还反而要混淆视听,误导舆论,大有将失败进行到底之势,似乎失败到底就是成功了。而如此“规划”出来的未来,其科学性、正确性又怎能让公众放心得下?
笔者始终以为,无论是委婉的说法——改革存在重大缺陷,还是尖锐的说法——改革失败或不成功,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不承认从而无法正视进而拒绝对问题多多的改革进行改革,这才尤其堪忧。此外,教育、医疗等重大公共领域的“泛市场化”问题以及从“不成功改革”中已然获益的利益集团对进一步改革的阻挠等问题,其实已经容不得掉以轻心。如此以来,深入对改革的改革,还能再继续延误吗?不然,科学、正确地规划未来又该从何谈起?
孙凤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