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梁中堂:否定市场化医改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09:19 新浪财经

  梁中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否定医改的文章,除了简单迎合20多年来社会累积的对我国医疗卫生的许多意见外,其整个课题构架都是建立在极为明显的错误观点基础之上的。

  首先,课题组的文章说计划经济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上能够
满足国民需要的医疗卫生体制,是不符合事实的。众所周知,我国计划经济实行的是优先保证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它是以限制、牺牲农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第三产业许多领域的正常发展为前提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把计划经济形象地称之为“短缺经济”,不仅仅只有物资产品困乏和短缺,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所有第三产业的产品和劳务更为困乏、短缺。我们在一个普遍缺吃少穿的时代居然有一个医疗卫生的满足,岂非天方夜谈?

  其次,课题组指责医改市场化,说市场经济不能解决医疗卫生的发展和公平问题,也是明显错误的。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给国民的医疗卫生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恰恰都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世界银行1993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干脆就把世界上医疗卫生开支占世界总额比例和人均支出最高的21个国家称之为“已建立市场经济的国家”,以与其他所有国家相区别。这些国家全部来自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其人口仅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医疗卫生的开支占世界总额的87%。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绩效和公平性评估和排队中,除了一些靠资源取得高收入的小国家外,仍然是这些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发达国家被排在各项评比的最前列。世界历史表明,只有那些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也能够把国民的医疗卫生问题解决得相对好一些。

  第三,现在医疗费用太高,群众看不起病,并不是市场化改革造成的。国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难题。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情况就更为复杂,科学工作者需要具体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医疗费用超过群众的支付能力,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太少,属于急需发展的短线产品,价格必然高于其价值。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能交通、能源、电讯等许多亟待发展的部门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第三产业的一些领域收取费用也明显高于实际费用,也是这个道理。根据资料对比,我国占世界总人口22%,卫生资源仅占世界总额2%。不要说达到比较发达国家水平,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也需要把现在医疗卫生资源扩大10倍以上。二是一些政府所办医院依靠多年政府扶植积累的优势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占据垄断地位,这些医院靠抬高干部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等公费医疗价格,提高了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费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善市场环境,充分实行竞争,打破垄断。三是和计划体制时的低工资制度比较,现在的工资收入中包含住房、医疗的费用,但是,政府却长期满足于低工资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所谓比较优势,拖延分配制度改革,致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远远低于经济增长水平,普通工薪阶层在住房、看病和孩子上学等消费方面,都只能望而却步。可见,所有这些问题不是因为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造成的,相反,是我国改革滞后造成的。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是解决我国当前许多困难问题的具有决定性的一项。

  第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一个全国“一体化”的改革方案,显然是一个“乌托邦”。占我国总人口80%的农民基本得不到现代医疗,现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也主要是那些有收入保障的1亿多城镇人口。但这部分人享受的“大病统筹,小病花钱靠个人”的基本医疗保障,是建立在统筹每个人工资总额的11%基础之上的。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恰恰是,除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的1亿多人口外,其他基本属于没有经济来源或者经济收入并不很稳定的人口。如果实行医疗“一体化”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目前城镇职工的医疗标准降低,而是要把其余的12亿人口也都提高到城镇职工的水平,这就需要大幅度地提高税率。在我国现在经济结构和社会构成条件下,提高的税负都只能由企业和以城镇职工为主的城镇就业人员承担。这必然造成一个结果:吓走国外资本、赶跑民族资本和大幅度降低城镇职工经济收入。

  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转型的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医疗卫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显得愈来愈为重要,医疗卫生已经构成现代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社会整体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的情况下,医疗卫生别无选择地要走向市场。作为中央政府所办的研究机构,需要做的不是批评转向市场体制的改革,而是应该认真考量两种体制转变中的总体战略规划诸如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以及相关的具体政策问题,需要研究总体改革过程中的配套改革问题、部门改革和总体改革的衔接问题,以及改革工作是否到位和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许许多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比简单否定改革难度大得多,但却都比简单否定改革更有实际意义。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