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学者随笔 > 正文
 

时寒冰:地方银行扩张背后的权力冲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02:0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时寒冰

  2月8日,有报道称,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重庆市工业经济工作会上,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议应该成立三峡银行以缓解三峡库区融资难的问题。

  如果将近期一些地方争相成立地方银行的计划列举出来,将非常可观。建立地方银
行,似乎又在成为一种热潮。我注意到,建立地方银行的计划,几乎都是由地方政府所主导。

  地方商业银行创建的一个令人心仪的理由是:促进金融改革,以打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增强银行体系的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效果常常由于权力的介入而大打折扣。一些地方银行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或者第二财政,有些行长本身就由政府任命,地方政府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地干预地方银行的运作。

  这些地方银行设若建立,和以前银行的最大差别,恐怕就是具体执掌的权力之手而已,至于提高效率,既然与以往的地方银行本质上并无不同,恐怕也无从谈起。那么,地方政府兴建银行的新一轮热潮的背景是什么呢?

  其一,过去,在我国的银行贷款中,国家政策性贷款和指令性贷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银行原有的体系决定了,在决定贷款的去向时,地方政府亦有一定的发言权,尤其是各地的城商行。但随着

银行改革的深入,银行市场化考核体系的建立,权力与银行商业运作逐渐分离,尤其是在上市呼声日盛的今天,银行的独立性日益显现,大银行很难再买地方政府的账。

  其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迫于资金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欲望不能尽情释放。

  这两个因素,促使地方政府谋求一种新的突破口,建立地方银行便成为首选,因为地方银行的体制决定了地方会有很大自主权,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对金融的调控能力------这自然是官方说法。另外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但是,地方银行与地方政府的紧密联系决定着,地方银行更倾向于为地方政府服务而非本地中小企业服务。

  地方银行并非不能建,问题在于,银行的产生应该是源于市场而非权力。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地方银行仅人力资源一项就占据劣势,加上权力之手无处不在,从历史上来看,他们也未能比四大国有银行做得更好。地方银行由于实力小,抗风险能力很弱,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对地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也将影响社会稳定。

  事实上,即便经济发达的日本,地方银行的运作也困难重重。在日本,每个县平均2.5家地方性银行,其中超过3家地方银行的县有18个。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性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但是,这种紧密的关系未能帮助地方性银行成长:不良贷款数量多、比例高、增长快,经营业绩差,40%处于亏损状态。这已经成为日本政府的一大头痛难题。

  还有一个因素必须引起注意,那就是地方债务向地方银行的转嫁。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在"地方债问题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

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

  面对居高不下的地方债务,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借款垫付地方债务,导致地方债务向金融机构转移,加大金融风险。据报道,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余额6523.91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1078.11亿元,占比达16.53%。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历年累计亏损的占45%,处于高风险状态的有22家,其中13家已经资不抵债。

  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地方政府建立地方银行的冲动似乎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他们编制出来的动听的可行性报告背后,却有许多值得思考和警惕的因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