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李慧:中国改革攻而犹坚 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10:02 新浪财经

  几乎每个学期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都要提到这个问题,改革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谁知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却是一脸茫然;几乎每次我为企业家进行培训的时候,我都要提到这个问题,改革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谁知这些企业家们却是一脸神秘的微笑;几乎每次与政府高官接触的时候,我都要提到这个问题,改革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谁知这些政府高官却是一付不着边际、顾左右而言它的“官腔”。几乎每次与“草根”群众接触的时候,我都要提到这个问题,改革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这些“草根”群众
却明确地告诉了我一个清晰的答案——创造公平、提高效率。

  说起中国改革的重要性来,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论著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当我们今天开始“盘点”改革的时候,才发现改革的目标却是如此的模糊:谁来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改革的核心和改革的标准等等问题,至今都没有明确的方案。为什么我在各种场合面对不下几千人提到的这个问题——“改革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竟然无人能够清晰准确地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一个很不明确的口号,所以,实际上改革最终的结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具体到中国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却没有人能够明确地告诉我们。所以,很多人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对大多数人来讲,我们只是知道改革的目的是要生活的更好,至于其他的事情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这也正是改革走到今天,却还是“攻而犹坚”的问题所在。至于人们曾寄予厚望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对此更是无知,因为假如他们能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的话,也不至于在“经济学家合格战”中遭到那么多人的鄙视,更何况经济都已经市场化了,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怎么可能会忽然多出个“主流”来呢?经济学有不同的观点和源流分支很正常,但在市场条件下,绝不可能有“主流”和“草根”的区别。

  概念的清晰和标准的公平是进行判断的前提,一种合理的制度假如是在有效的体制之内进行的话,那这种制度必然是合理的,反之,任何一种合理的制度放在了一种不规范的程序之中,必然就使这种合理的制度变成了不合理。这也就是我们看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虽然方向是正确的,但因为忽视了产权监管制度的建设,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郎顾之争”的本质;同样,培养祖国优秀人才的教育因为不合理的收费变成了贵族教育,实施人道主义的医疗制度在没有合理监管的情况下出现“天价医疗”事件的事情就很正常不过的了。

  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改革,没有明确的改革方法和具体措施的改革,正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的真正原因,当然,这与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长期缺乏判断分析能力有关。那么,改革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呢?2005年,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频繁出现高达87次之多,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话也已经讲了多年,然而,经过了27年时间的改革为什么改革却还是“攻而犹坚”呢?

  假如对我们能够对过去20多年时间里的每一项改革举措进行系统“盘点”的话,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没有明确地提出过改革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而且这些改革措施也往往是不连续性的,甚至是不能互相衔接的,但是,综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走过的路程,实际上改革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以“责任制”为核心要素的责、权、利架构体系,什么时候改革坚持了这条主线,改革就受到群众的欢迎,什么时候改革违背了这条主线,改革就受到群众的反对,因此,改革“攻而犹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了那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而没有将“责任制”当作一个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坚持不懈地发展下去。

  应该说初期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确实发挥了相当的效果,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承包制并不等于“责任制”,只能说是一种十分简单的“责任制”,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承包责任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短期行为严重,社会改革不配套等等。因为“责任制”不仅体现的是一种单一方面的改革突破,还直接触及到了整个社会的管理体制,实行单一方面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起不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以责、权、利为核心的“责任制”改革。由于我们偏离了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 责任制”的改革中心,其他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好,于是,就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讲求奢靡淫糜的一系列社会腐败问题。

  有人针对中国管理的现状,提出一个理论,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并引起普遍共鸣;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战略决定成败”。其实,尽管决定成败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既有个人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责任制”的问题,这是决定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本质问题。“责任制”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离开了这个科学体系,任何行为就都无法有效地完成。由于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全球经济竞争的大格局。以“责任制”为核心要素的责、权、利架构体系是所要实现经济要素资源配置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更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同样要解决的也是责、权、利这三者的问题,只不过是采用了市场的调节手段,而且,遍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责任更重了,权力更放大了,利益也更有吸引力了。

  吴敬琏先生指出,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有些社会矛盾并未得到明显消弭,比如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反而有所加剧,我国正处于社会关系的紧张时期。责、权、利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经济责任制的失败。过去,我们经常将责、权、利三者分开来对待,结果最终是什么也没有搞好;我们也经常讲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可却总是落实在口头上,要么用奉献代替责任,要么用权力来制造权力,要么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始终不能用市场的办法将责、权、利三者统一起来,并真正发挥效用。须知,制度是有生命力的,而没有生命力的制度必然是走向失败的根源。

  “责任制”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的有效标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名称改变,或者是借鉴吸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手段,如股份制、市场调节、自由竞争、全面开放等等就能实现的,这些充其量只能是形式上的变化,只有真正在思想建设上实现转变,才能将资本主义的市场调节手段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的历史环境下来看,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问题也是没有解决好责、权、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一个严格的科学体系来对待;人类一旦开始主动地运用责、权、利的关系调节社会的矛盾,则社会的发展就会恢复有效的自然调节状态。所以,“ 责任制”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政治创新的源泉,也是防止社会动荡的基石。

  我们对现代企业制度中关于“权责明确”的理解,不能单纯地放在企业制度的地位上理解,而是应当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环境来看待。曾引起经济界普遍关注的“王义堂现象”,更说明了建立一个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是比政策更为重要的内容。河南泌阳县水泥厂是一个不到两年就换一任厂长,换了12任厂长也未能摆脱亏损的一家国有企业,但却在一个普通农民手中奇迹般地起死回生,12位厂长竟然不如一位农民,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王义堂自己说,我55岁,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论能力及水平未必比别人高,但搞好企业最关键的不在于经营管理水平,而在于厂长的个人觉悟。

  一位经济学家评论说,“王义堂现象”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个案——厂长、经理的个人道德境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整个企业的生死兴衰,这不是纯经济学所能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然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资源的稀缺与有效性,当一种应该普遍存在的信用体系变得支离破碎,并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靠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管理方式,却改变了最复杂不过的现代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貌,这不正是值得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难道沉迷在所谓“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的现象考究之中,高喊着“一定要搞好国有企业” 的口号就算是正宗的经济学研究吗?难道紧跟“政策”的研究就是正规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吗?难道说面对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失调的环境资源危机和普遍缺乏的公共管理体系,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一点责任吗?其实经济学与管理学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预见性,任何一门学科失去了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前瞻价值,就必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王义堂现象”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怎样通过责任体系重新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信用体系。曾率领一家区属校办集体小厂兼并了有32年发展历史、5年时间换了6任厂长,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杭州罐头厂 的“娃哈哈”公司总裁宗庆后也曾评价说,对比后起的“娃哈哈模仿者”,大部分没有成功,其主要的原因关键在于后来者往往过多关注“利”,而忽视了“人”的因素。

  正如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指出的那样,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信用是使整个社会繁荣的关键所在。所以,改革的核心只有一句话,那就依然是建立以责、权、利为主线的科学的管理体制。中国经济的症结是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相结合的运行体系,这种现象不单单是企业所独有的,推而广之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广泛地存在着。从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到从1999年开始至今发现问题却是越来越多的“

审计风暴”,从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犯罪到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地侵吞国家和股东财产的“失信记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我们过多地注意了经济,而忽视了市场体系的整体建设,特别是实行责任制带来的市场信用体系问题。结果发展下去就使我们的经济总是在增长中失去平衡,总是在不停地大干快上中需要不断地整顿治理。

  市场经济的实质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过程规律的多元化、不稳定和无序化方面,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也应当是个性化的改革。企业改革并不能靠一种模式化的理想色彩进行,甚至在某“

矿难”现场,有关政府官员第一句话就是“××号文件你们看过了吗?” 笑话!现在那里还有单纯靠发文件进行管理的,难怪煤矿“矿难”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过去那种喊口号般的“造句”式改革倍受诟病,就是因为脱离了企业的现实。当今的市场是一个更加个性化的市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惟有以其核心的经营特色和更具个性化的经营方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信用体系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以“责任制”为基础的整个社会文化建设。所以,市场经济必须依靠完整健全的责、权、利的制度体系及相关的整体环境来推进,提高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经济体系。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