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GDP世界第四:结构均衡更值得关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8:31 中关村

  张贵峰(湖北)

  据2005年12月15日的《东方早报》报道,本月20日,国家统计局将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情况,修订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渣打银行中国区高级分析师王志浩日前向记者表示,预计调整后中国GDP数据将增加20%——30%。而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指出,中国今年的经济总量可能超过英、法、意,一跃成为全球第四经济大国。

  通过经济普查,国家更加真实也更加雄厚的经济家底得以凸显,世界排位缘此大幅攀升,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在分配问题突出、均衡发展情势迫切的当下中国,笔者以为,GDP——国民财富分配结构的均衡比单纯的总量增长,应该更值得我们关注。

  众所周知,国民财富一般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居民收入、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那么目前我们的国民财富在这些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分配状况呢?以前两者为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工资占GDP的比重近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89年的16%下降为2003年的12%,总额仅约为1.2万亿,而与此对应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多年一直以超过GDP两倍的速度大幅增长,占到GDP的20%,比如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还是1.3万亿,2004年就上升为2.6万亿,4年翻了一番。

  当然,应当承认,政府收入占GDP比重超过居民工资,未必就不合理,如果这些收入能够通过二次分配被大量安排到民生领域,最终用到提升民众的生活福祉上,那肯是非常好的事情。但问题是,现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有资料表明,2003年我国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用于政府自身的公务和行政性支出高达37.6%,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支出比例仅为25%,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政府支出的态势中,最容易膨胀的正好是前者,而最不易膨胀的恰恰是后者。

  另一方面,从居民收入内部构成来看,工资当然也不是其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比如红利、租金等形式的非劳动性财产收入,以2002年为例,虽然当年工资总额只有1.2万亿,但城市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是3.7万亿。可是,这种非劳动收入远远超过工资收入的居民收入结构,同样蕴涵着极大的财富分配隐忧:劳动和收入直接关联程度的降低,是否预示着劳动力价值的严重扭曲?非劳动性收入的数量比重如此巨大,其中又有多少其实是一种腐败的财富转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节节攀升的背景下,究竟是哪些人拥有获取巨大非劳动性收入资格呢?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目前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者收入份额高达50%;不难看出,有资格享受工资外大量非劳动收入的只能是那些最富裕者,而不会是甚至工资也常常被拖欠且有下岗之忧的普通工人、市民。

  总之,不论是从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的总体关系格局,还是从具体的政府支出、居民收入各自的结构来看,其中的不均衡现状都是显而易见的。这意味着,虽然国家财富的总额在不断增长,但普通民众尤其社会弱势群体,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上的却存在严重欠缺,而这种欠缺不仅表现在具体的财富分配数量比例上,更表现在促进这种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制度环境。显然,在这种有失均衡的国民财富分配状况没得到很好解决之前,对诸如“第四经济大国”桂冠,不值得太过兴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