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经济学家对郎咸平的人身攻击可以休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15:31 新浪财经 | |||||||||
作者:李慧 从由香港学者郎咸平对国内轰轰烈烈的国企MBO的质疑开始,到“郎顾之争”的尘埃落定;从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对中国经济学家的评价,到公众对经济学家的不信任投票,令人欣喜地看到,实际上一场关于改革何去何从的大讨论已经开始,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这场讨论来得太及时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的,在这次大讨论中,全国共计发表了650篇专文,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掀起了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高潮,促使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正确的决议,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制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奠定了基础。 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闭幕词讲话,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最后得出结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决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在改革经历了辉煌的27年历程的时候,在我们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是一直在摸索中前进着的。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虽然使我们得以破除了改革的坚冰,思想得到了解放,但是,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缺乏系统的整体推进,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方式形成了过长的“双轨制”运作,不仅增大了改革的总体成本,还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经济自身的病态发展弊病,以及寻求机会型市场成长机遇的企业决策方式。尤其是改革从初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并依靠这种创造性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后,改革逐渐转到了向社会“精英阶层”偏向的价值观,并被某些利益集团和官僚阶层所左右的时候,社会公共管理失衡、公众利益和人文价值被严重扭曲,出现了大量不和谐的现象。 尤其发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位香港学者的诘问竟然在内地引起了那么大的共鸣?为什么在“郎顾之争”中会出现主流经济学家远离大众的现象?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受人尊敬的经济精英团体竟然背离了大众的情绪?而且,社会学、历史学和法学等学者都一致站在了主流经济学的对立面?这显然是一次对中国主流改革经济理论不满的集体爆发。为什么那份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盘点”的报告立时赢得了社会的赞同声呢? 近些年来,微观经济学派和实用经济学的盛行就说明,对经济个案的研究、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措施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往往有着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香港学者郎咸平正是在对科龙、TCL等企业的研究中,发现了国企负责人利用MBO 方式攫取国家财产的不正当行为,进而针对中国股市的畸形现状提出职业经理人缺乏信托责任的概念,并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提出社会公平和社会法制体系的合理建设的问题,这难道也有错误吗?这难道是借机炒作自己,难道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知之甚少,破坏改革进程,哗众取宠和蛊惑人心吗? 如果说作为经济研究学者的郎咸平发表正常的观点也叫理论知识甚少,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发言权的话,那还有谁能够对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意见呢?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不是借此深刻地反思改革中的理论问题和国企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反而对郎咸平先生进行大肆的人身攻击和污蔑,这样不仅无助于思想的解放和对攻坚改革有任何帮助,却使更多地人们看清了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思想贫乏、理论虚无、嚣张忌惮的丑恶行径。 只有在一个思想公开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也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财富,这也正是新一界政府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的出发点,事实也证明了只有紧密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改革才是真正受拥护的改革。“主流经济学家”们,脱下你们尊贵的“皇帝新衣”吧,还是扎扎实实地与人民大众拉近一些距离吧。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来看,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依靠精英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味地附和与激情就能够化解的,中国的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和谐、智慧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经济学要更深入地研究一些我们的人与文化,踏踏实实做出一些明确的战略设计,创造出可以衡量的改革发展的系统理论和明确的操作规程。需要的是创新求实的精神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分析和理性换位的研究方法,需要的是经过长期综合性地研究和思考,理性地提出问题,并科学合理地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象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公开批评的那样,“中国有的经济学家根本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讨论中国的经济学家够不够格这种问题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要我们能真正地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难道是别人想否定就能随随便便就能否定得了的吗? 有鉴于此,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对郎咸平先生的人身攻击可以休矣!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