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缓解贸易差额区域分布失衡乃当务之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7:45 新京报 | |||||||||
国内外期待已久的中国2005年对外贸易年度统计数据终于发布了,中国外贸人交出了一份相当好看的成绩单:进出口贸易额14221亿美元,增长23.2%,至此,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在全世界大国中堪称举世无双。 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国际压力也接踵而来,国内外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面临的贸易争端压力会随之增大。中欧鞋类贸易争端趋向激化,2/3以上的欧盟成员国
中国贸易争端压力何来?从贸易统计数据上看,似乎一目了然: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高达1019亿美元,比此前中国年度贸易顺差最高纪录435亿美元(1998年)高1.34倍。这一分析不错,但并不完全,仅有贸易逆差本身确实可能引发贸易摩擦;但贸易摩擦压力上升到如此地步,却离不开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贸易差额区域分布高度失衡就是一项重要因素。 数年以来,中国内地已经形成这样一个贸易差额区域分布格局:对东亚经济体(除香港特区之外)和某些能源、原料输出国和地区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特别是中国台湾省、韩国、日本已经连续数年包揽中国内地贸易逆差来源的前三名;同时对美国、欧盟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在2005年1—10月中国内地10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中,除了香港特区、土耳其和号称中东“五海三洲”中枢的阿联酋之外,都是美欧发达国家,而且,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不仅绝对数额高,增长幅度也相当可观,去年1—10月对美贸易顺差同比增长47.3%,对欧盟整体贸易顺差562.5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07.8%.考虑到香港特区虽然在账面统计上是内地数一数二的贸易顺差来源,但对香港出口多数属于转口贸易,大部分对港账面贸易顺差实际上是对美、欧贸易顺差,因此我国对美欧实际贸易顺差更大。众所周知,美欧是对国际贸易规则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国家集团,而我国的贸易顺差偏偏集中于这些国家,也无怪乎我们要承受如此巨大的贸易争端压力了。 我国之所以形成如此失衡的贸易差额分布格局,背后是生产能力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向中国内地转移的事实。与马来西亚、泰国、巴西、沙特阿拉伯、安哥拉等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国对华出口多数属于初级产品不同,中国台湾省、韩国、日本对中国内地出口很大程度上属于中间投入品,供给对象是他们在中国内地直接投资的企业。按账面实际利用外资计算,2003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分居中国内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的第3、4、6名;2004年,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对中国内地直接投资分别为62.48亿美元、54.52亿美元和31.17亿美元,分居中国内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的第3、4、6名。中国内地引进上述国家/地区投资的增长导致对这些国家/地区的贸易逆差快速增长,如2005年1—10月对台湾省贸易逆差为464.2亿美元,同比增长9.5%;对韩国贸易逆差为3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0%.在这一进程中,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与美国、欧盟的贸易争端趋向缓和,中国内地则代替他们单方面承受了贸易争端的压力。 由于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正处于经济高增长期,而我国内需振作并非一日之功,我们仍然需要出口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盲目追求立竿见影地降低贸易顺差,除了让我们丧失本来可以赢得的市场之外并无好处。因此,要减轻贸易争端压力,短期内我们还不能指望通过明显削减整体贸易顺差的办法来实现,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许需要通过调整、那怕是缓解贸易差额区域分布失衡。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