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李开发:郎咸平对国企改革的实际情况所知甚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11:31 新浪财经

  2005年走了,2006年来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不进则退。许多国有企业近两年等待改革,付出了极大的成本。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不改革都会带来更大的困难。改革必须加快,改革不能迟缓。

  一、对国企改革应慎用“国有资产流失”来下结论

  04年的郎顾之争一年多了也没有停息,争议此起彼伏。这一年多时间里,改革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人们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质疑国企改革,批评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造成了资产流失,而这种质疑多数脱离了事实。

  我的调查表明,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应慎用“流失”。 国有资产本身存有多种问题,有的由于质量的问题,水分的问题,许多帐面资产原本就不存在,挤水实际上是说原来就没有。还有一种是交易性减少。交易实现的是市场价值,实现市场价值应该是物有所值,不能认为与预期价格的差价就是流失。比如菜场卖菜,你想卖出去,只得给成交价,你不成交,那你就耗着,时间一长,菜就会烂掉。还有一种,是资产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中的成本。比如,有企业欠你1000万,但那个企业不值500万,你得开支讨债队伍的开支,诉讼的开支,年复一年追索的开支,最后能讨来多少?其实这也是市场的成交价,如果你想变现,就象银行只给贴现价。只有一种是人们所说的国有资产流失,这就是把货真价实的资产“明显低于市场价出售”了,但这种比例究竟占多少,这种事情不能凭感觉,一定要核实。郎咸平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是主流经济学家拍脑袋,我认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质疑不可拍脑袋,要注重事实。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辩论,许多人说是主流经济学家与非主流经济学家之争,依我之见,实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者与经院理论之争。凡是深入基层做调查的学者无不反对郎的理论,这些人即所谓主流经济学家有个特点,就是每年有大量的时间在基层做调查研究,在那些困难的国有企业做了许多调查,相比之下,大学教授们到基层去的太少。这些在基层调研的,几乎清一色的支持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必须有退有进,中小企业需要国退民进,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走上面对市场、灵活经营、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之路。而经院的学者,多数不赞成中小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理由还是意识形态的观念多,比如,职工是主人,企业领导是保姆啊,比如,国有企业搞不好完全是管理者不好,国有企业领导人都是贪污受贿分子,要把企业搞糟了自己购买啊,只要按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国有企业就完全可以搞好等等。有的还动不动用扣政治帽子的办法,说主流经济学家站到利益集团一边了,总而言之,用道德评判的办法,用给别人定性的办法来显示自己的正确与正义,令人颇感不爽,虽然里面有一批学者是我的好朋友。

  郎咸平从国外来,作为经济学家对经济建设发表看法无可非议,但是,核心一点,就是郎的见识与中国的实际相距太远,对国有企业这么多年根深蒂固的问题与改革的实际情况所知甚少。然而,郎下车伊始,高论频频。对长期从事基层调查与实践研究者来说,他那个理论实在是肤浅得很。在时下的中国,当改革会造成许多人失去眼前利益时,充当一种道德评判者的角色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其实,众多网民们只要清醒一些,多少解实际情况就要理性得多。比如,父母在国企工作过的,他们一定知道国企是如何人浮于事,许多岗位的人是如何不称职,国企加工资是怎么平均主义,怎么搅得天昏地暗。郎教授及其一些非主流学者把垄断国企说得一团花,把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国有企业说成是美艳可人,那个理论其实真的不值一驳。

  二、垄断国企绝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

  郎说,中国国有企业从来不比民企差,例证是H股的上市公司。天哪,几乎举国上下的人都知道国有企业的毛病,只有郎教授如此天真可爱。在香港上市的国有公司,几乎清一色是垄断型公司,产业垄断型、资源垄断型、资本构成特别高的公司,电信业,石油,煤炭业。国家投资了巨额的国有资本,许多是独家经营,别无分店,建立了全国性网络,有的是通过资源垄断封杀了民企的投资机会,有的是用推动主管部门建立很高的准入门坎来实现垄断的。例如,在中国,电信、铁路、

邮政,石油,你能进入吗,不要说没有多少亿,你不够资格,就算你够了资格,油田、油轮、管道都在垄断国企手中,你绕也绕不开,你与它竞争,胜算有多少?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它先进。中国的通信业,根据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以前的提供的研究成果,电信运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世界抽样国家平均水平的1/19。劳动生产率之低让人不可思议。然而,中国电信业的收费标准之高确是令人咋舌。从香港往深圳打电话比往美国打还要贵。前两年,小灵通要上马的时候,信产部曾经下过封杀令,后来开放了。其实小灵通早就是在国外淘汰的技术,信号那么差,为什么在中国行得通?便宜。为什么便宜?因为移动的话费太贵。出了个联通,移动话费下调了30%以上。我敢说,如果国家放开电信经营,再有三到五家的企业来经营电信,特别是有民营企业来经营,手机费一毛钱一分钟肯定能达到。垄断还带来服务水平的不足与服务质量的众多欠缺。北大的周其仁教授是研究电信企业运营的专家,是当时电信分拆的主要建议者之一,我和周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垄断企业通过剥夺全国消费者,加大了整个社会的营运成本。垄断价格决不是合理的价格。与合理价格相比,我们普通消费者每月可能多交了一多半的话费。

  垄断国企实现的利润是以剥夺广大消费者为前提的,是以挤压其它消费为背景的,是损害其它企业竞争力为条件的。你数一下偌大的中国,有多少个在完全竞争行业里效益突出的国有企业(没有过假账的、不象三九集团那样的企业)?有些企业是事实上的垄断,比如中国一汽,多年来国家滚动投入了数十个亿,但是实际上只有合资企业有效益,而效益的大多数被外资拿走了。中国汽车产业近二十来奉行拿市场换技术,但一直没有换到技术是不争的事实。与这些大型国企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正好相反的是,吉利、

奇瑞汽车用5万元的车打入了市场,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与品牌,并且越做越大。没有吉利与奇瑞这类民企,可能捷达与普桑还会在15万元左右价格不下来。近20年中,中国的汽车行业是市场最好、效益最好了,然而却是既无品牌,又无市场。中国一汽2005年上半年亏损5个亿,20多年那么好的市场,那么高的的售价,效益那里去了?过去14万元以上捷达车,现在还买7万元,可知里面有一半是毛利,天知道消耗到哪里去了?吉利车五万元有盈利,能高速发展。这一反差多么强烈?!

  记得2004年郎顾之争中,我在许多场合讲过,国有垄断企业从来不向国家交红利,垄断企业的利润被自身消化了。前不久经济学家盛大林先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举例说一家卷烟厂职工月工资近1。5万元,是其它非垄断国企职工一年的工资。人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最近也谈起了国企应当向国家分红的事,大家才醒悟过来。原来垄断企业多年来连红利都没有交给国家,这样的垄断对国家的好处在哪?对人民的好处在哪?

  三、目前的国有企业远不具备完全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相关条件

  郎说中国国企要搞职业经理人制度,拿外国的例子来唬人,现实完全行不通。微软中国的老总年薪千万人民币以上,一些著名的中外合资企业老总们也日进万元,能者多得。但这得有个条件,必须是来自市场,从市场中产生。中国的国有企业有多少是从完全的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从来都是任命制,从市场产生的微乎其微。如果让他们年薪百万,他们值不值年薪百万?相比之下,国资委的领导不是应该年薪千万?再一个,这些大型国企业的中层是什么价?技术人员是什么价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值不值这个价?比如,你先把电信运营商、垄断的汽车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再说。况且,即使垄断企业能用从全国人民头上剥削来的钱开支,有这个开支能力,非垄断的企业就根本没法操作。你给一个人,还是领导班子?你给了领导班子,中层也在管理岗位,给不给?技术人员是企业的命根子,给不给?市场营销人员也是重要的,你给不给?最后恐怕就是普通职工没有份了,职工会不会答应?企业本来就没有效益,钱从哪里来?事实上,你只要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经营体制,你就不能算是职业经理人,你就不该拿职业经理人的工资。中国的国有企业能进入完全市场化体制吗?至少说,目前的外部环境,体制条件,企业自身条件,都离操作职业经理人制度相距甚远。一个以铁饭碗为特色的体制,一个严重人浮于事的体制,谈什么职业经理人制度?笑话!

  四、实行MBO与国有资产流失并无直接关系

  关于MBO,实施的对象是中小型国有企业。MBO方式是困难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是啊,不知道我们总是想把企业出售给外国人,出售给外来企业?为什么不能出售本企业的人?特别是本企业的管理层是对企业最了解、也最有感情的一拨人。难道本企业的人是另类吗?至于出售价格是不是完全市场价格,那应该有程序来把关,由政府组织的那么多的相关部门把关。出售给谁也都可能有流失,不独MBO。郎先生不知实情发议论,好象国有中小企业原来困难得转不动,一转手就要损失多少钱,这些话毫无根据。就比如科龙,郎先生赖以立足的批评顾雏军购买科龙的依据是上市公司公布价3。48亿元完全错了,现在有证据证明格林柯尔还承担了科龙母公司容声集团12。6个亿的关联债务,这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事实上不成立。(见《财经》杂志的专门报告《顾雏军全调查》)

  时下的中小型困难国企多数资不抵债。这种类型的企业其实白送给发议论的先生们都不敢要的,因为即使零资产出售也根本就不存在白送,因为,你那个企业的虽然也有资产,但更重要的是有大量债务是要还,那个债务比资产更多。企业抵押给银行了,还有非银行的一大批债主,还有职工要就业安排。你看,只要你从形式上接过手,时不时的就会有债主出现在工厂里和你的家里,有的干脆是带着大盖帽,带着手铐来的,你不还钱得要把你带走,也会每天有许多企业职工向你要工资,要安排工作,成群结队的出现在你家门口。这还不打紧,每个企业还有少数人能铤而走险,敢与你玩命的,动刀子的,要你给工资,给条件,解决生活保障,解决待遇。所以,唱高调的先生们,自从你接收企业那天起,你要准备好,有债主们是登门讨债、死打烂缠的,也得准备着有人和你玩命。你得小心点。

  困难国企基本上是传统企业,行业利润非常薄。由于原来那个机制,人多,成本高,费用多,所以资产的折旧多数提得不足,资产水分很多,所以你接收了,到处都有水分。职工不了解企业的实际家底,来一个记者采访,职工告诉记者的全是纸面上,常常与实际相差甚远,发到媒体上的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国有资产流失。虽然也有个别是真正的国有资产流失的,但多数企业公开的账目与实际价值相差很大。那些资不低债的企业,或者帐面有上有多少资产、实际价值资不抵债的企业,接手的风险很大。就象浙江万向集团本来计划并购襄轴,即便7000员工只安排2000,还是担心局面可能难以维持,最后只得放弃收购。那么,许多国有企业远不如襄轴的资产质量,最后的情况是,外企不要,大企业集团也不要,职工持股即使有几个人愿意投钱,只要有一部分人不投钱,这个方案也会泡汤。前不久,我了解到一些原来的困难国企,至今也没人买,放在那里干耗着。职工什么状况?外出谋生的,做点小买卖的,也有一批活得极其困难的,其生活景象令人悲惨落泪。

  所以,我想告诉那些不分原委,一古脑儿反对MBO的读者,应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不要一听说搞MBO,好象就是一块肥肉被人吃了,应该尊重事实。我列举一个实例给大家看,来自最近的媒体:济南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达255家,其中国有企业147家,集体企业108家,账面资产总额427.75亿元,负债率88.65%,职工总人数26万人。企业总体状况是“三多三少”:即困难企业多,生产经营正常的少;改制不规范遗留问题多,规范改制的少;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及医疗费的多,三费不欠的少。对此,专业人员称,政府也面临着“两难”境地:及时使该破产的企业破产,政府买单财力不济;若拖着迟迟不破产,亏损越多,欠职工三费越多,安置费越多,以后破产的成本越大,政府的包袱越重。

  根据我的分析,上面说的资产账面总额是427.75亿元,估计实际清算时,挤出水分,也许可能只会是300万元、200万元甚至更少。这是因为有形资产购置的时候,建设的时候,以及包括提折旧的时候,都有水分含量。更多的是企业都有大量的应收款,这些应收款可能多数有问题。你想啊,要是没有问题早就收回来了。这年头欠钱的是大爷,讨债的是孙子。更何况多数欠钱的单位破产了,人间蒸发了,改制了,换人了,亏损得根本还不起了。可能还有债务还没有入帐,比如,该支付职工的劳动保险费等。大帐一算,企业就值不了几个。而且,有些旧设备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损失,如科技进步导致旧设备的淘汰。比如全新的设备,即使你摆在哪儿几年,现在设备落后了,不能用了,也只能报废,比方,你拿着三年前的手机,那怕就是一天未用过,也值不来几个钱。这样算来,资产的实际打折会很大。象上边的例子,倘若完全挤出水可能是250亿元资产,负债率就要上升到150%以上,许多困难企业如此。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先生们,不要说国有资产流失了,我替这些困难企业求情了,谁去MBO吧,白送给您,只要你能盘活企业,让职工有饭吃,国家收到税,我愿意每年都为你去烧香。

  这样实际资不抵债的企业能算国有吗,国家还有什么吗?有时候政府得考虑,倘若有人要,先得考虑他是不是炒地皮的,或者是捞一把就走人,是这样的人,就是出价高也不能卖给他。为什么?他到手折腾一下,把能变现的拿走了,原来企业职工怎么办?职工还不是要去找政府?给社会增加压力?所以即使便宜些,给实际认认真真做企业的,好好的带领职工抓生产,做市场,稳定生产经营活动。去年我在一个座谈会上说了这个意思,出发点正是为困难企业职工着想。唱高调是不要负责任的,说老实话对解决问题才真有作用。国有企业从严格意义上不算企业,不是一个市场机制中的企业,根本就不能拿真正的企业方式去操作。郎教授拿这点来说事,本身就是体现了对中国时下的国有企业的不了解的。

  我去过珠三角、温州及

福建石狮等地许多次,在多次的调查中,我的体会是,在企业竞争中,中小型国有企业如果不转制,一定难以生存。中小型国有企业面临三个方面的竞争,一是三外企业的竞争,二是乡镇企业的竞争,三是民营与个体企业的竞争。深圳珠海那么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职工基本是20多岁,30岁以上很少,工资比较低,工作量那么大,企业的职工清一色来自农村与小城镇,许多人每天加班。你也不要说企业老板心黑,他不这样产品在市场赚不了多少。市场经济,你得问市场。企业的承受能力就那么些。农村来的职工特别能吃苦,即使企业没有让你加班,但你要挣到钱就得加班,许多人每月不到700元工资,每月工作29天,多数也没有医疗失业等保险,或者即使有也数量很少。付出比国有企业职工多得多的劳动,工资却只是国有企业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国有企业职工即使只有1000元工资,企业也要交300元以上的各项统筹金,实际收入是1300元了,工作时间可能是23天,如果再要加6天班,还得付几百。因此,你要知道,中小型国有企业,如果你依然在传统行业,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你根本不别去与民企或三资企业竞争,那个竞争能力是相差太远了。国有企业没有办法按市场化来经营,那个大锅饭的体制,你开发新产品也不容易,再说了,民营企业更容易开发新品,大部分人的低工资,企业还能拿得出钱来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发新品。国有企业的技术部门,你即使给得起高工资,全厂职工也会和你过不去。最终,发不出工资要硬发,亏损了只有用银行的钱来填充,更何况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方面,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与乡镇企业的优势更加突出。

  我还想说的是,许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好于国企,为什么,因为有严格的奖罚制度,你早上不好好干,晚上就得走人,这在国企是没有办法到位的。有些人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说应该要给农民工加工资啊,不能容许剥削得那么厉害呀。其实,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些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成本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成本是由市场决定的,就业的人,你嫌低你可以不干,但你不干有人干。倘若你不干就没有人肯干,企业必然要加工资,否则招不到人。现实是有那么多农民工或乡镇人口要到城市就业,你没有办法,你想让农民改善生活,就得容许他去找工作。一些西部农村,年收入不过千元,因此他要来找这份工作。从另一角度讲,当大多数企业如果有了足够的利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职工收入待遇。这时候,企业之间就存在竞争,经过竞争,待遇差的企业也会有所改善,这是经济规律。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的国有企业生存,时下的办法只有一条,把三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都关了,只是那样做国家的经济就不要发展了,你也别想改变农民的积贫积弱的困境,还回到贫穷的老路上去。谁教咱们中国人口这么多、资源又那么少呢?

  四、2006,我们亟需通过交流,实现共同推进改革的共识

  国企改革因为和资产流失的问题放在一起讨论,所以出现了宁愿不改也不背黑锅,宁愿烂掉也不愿意趁企业尚有点价值去出售。不出售谁也没有责任,没有人说三道四,这个倾向很危险。关于改革的质疑变成道德的评判没有价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去定价,去操作,程序的严密性与竞争的多重性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郎咸平一方面把自己当成最正确的经济学家,一方面又把自己当成说真话的孩子,他的批判正好迎合了社会上众多民众对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不满的情绪,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郎咸平在反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名义下,推崇垄断国企,推崇大政府和威权政府、否定民营企业的发展,目的却是根本的倒退——一种完全不属于市场经济的陈旧体制。

  中国正在全面融入全球经济,WTO的加入给了我们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如果不加快改制,中国本土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无法运用中国自身的合法资源,将直接导致本土企业做不大,其结果只能是把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企业,让给国际资本巨头,中国的经济命脉将落入外国资本家手中,中国的经济动荡不安将指日可待,中国人将会成为国际市场最廉价的打工仔。中国的汽车工业20多年发展就是明证。现在,我国经几十年打造起来的一大批机械工业集团、著名化工工业企业、光学产品企业、日用化工企业等纷纷落入外资之手,许多资本有机构成高、有经济前景、但体制落后的国有企业正在陆续进入国际资本的囊中。许多企业在寻求出售合作时,宁与洋人、不与国人的心态令人担忧。

  2006年已经到来,愿人们能用理性的眼光也看待国企改革,辩证地看待对改革的种种非议,能清醒地面对现实。面对国有企业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不改革就得沉沦的现实,人们需要宽容与理解改革,让改革有一个宽松的政治与舆论环境。政府在主导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更公开合理的程序、充分的竞争,让国有企业的产权在过渡过程中更能体现价值、体现社会公平;同时,政府还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作出更大的让步,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缩短改制这一艰难而有诸多阵痛的过程,用未来的发展来换取迫在眉睫的改革的成功。整个社会万众一心,冲破质疑,推进改革,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