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郭松民:学习美国教育产业化 为何只学会收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10:18 人民网-江南时报

  今天看了几条有关大学生、助学贷款及学费的新闻,心情格外沉重:第一条,建设银行状告中国石油大学23名欠贷毕业生(据12月29日《京华时报》报道),案由是他们未按合同约定归还来自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方面要求解除双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学生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

  借债还钱,天经地义,银行此举于理于法都无可厚非。但我却立刻联想到前两天刚
刚看到的一条新闻:“怕吓跑用人单位,毕业生招聘会上多不敢谈薪水”(据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不仅“跟钱有关的词一个都没敢问”,还抢着当实习生,而“实习期间的交通、饮食、服装等开销估计还得由父母埋单”。这简直像张爱玲遇到胡兰成了:一下子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是这样一个窘迫的状况,生计尚且大成问题,还谈什么还贷呢?第二条,“一年高达数百亿元的大学收费,竟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是根据什么标准收的”(据12月28日新华网报道)。有教育系统的官员解释,收费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将学费作为“供需矛盾的调节阀”,“热门专业要多收费”。所谓“热门专业”无非是毕业后工作比较好找,待遇比较高的专业。多收费的结果只能是把穷人的孩子拒之门外,而对有支付能力的富人的孩子笑脸相迎。

  大学教育被公认为是填平一个社会的贫富鸿沟,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上升机会的有效手段,但从这几条新闻透露出的信息看,这个手段无疑是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的,一不留神还会扩大了鸿沟。

  首先,穷人的孩子一毕业,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富人的孩子,如果无力及时清偿,还会被推上被告席,再背上一个信用不好的恶名。犹记得几个月前,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曾经公开批评若干省市不落实国家的

助学贷款政策,赢得了公众的广泛赞誉,但现在看来,即便助学贷款政策被不折不扣地落实了,也无非是这样一个结局,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其次,由于穷人的孩子多从“冷门专业”毕业,找工作难,收入低是免不了的,他们和富人孩子的差距也就只能越来越大———当然,他们之间的鸿沟也就只能越来越深,越来越宽了。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有的。薛涌日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上得起大学》(据12月27日新华网报道)的文章,介绍了美国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美国人上大学,先要算一下‘预期的家庭贡献’”,你的家庭越穷,从政府、学校、私人慈善机构得到的奖学金、助学金就越多,穷人家的孩子几乎一分钱不用花就可以读完大学。有时这“两金”在支付了各种费用之后,还有余额退给你做零花钱。这样一来,穷人的孩子毕业后,倒是真的可以一身轻松地和富人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据说“教育产业化”的理念就是美国的舶来品,看来我们的大学只学会了收费,但没有学会怎样收费———收费收得连填平社会鸿沟的基本功能都丧失了。当然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情况,不能照搬美国的做法,但千万不要告诉我说是因为没有钱:前段时间,国家不是一出手就补贴了中石化100个亿吗?100个亿啊!

  郭松民,青年杂文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