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曹林:政府教育投入是节省了 可学费却大涨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09:55 新京报

  年底毕竟是年底,各行各业都在盘点得失,教育界也不例外。据《楚天金报》报道,武汉市有关部门近日举行了“民校创名校”理论研讨会,有关负责人在评价该市民校时称:发展民办教育,打破了政府单一的教育投资体制,扩大了教育资源,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目前,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在校学生已达7万多人,为政府节省教育投入20多亿元。(12月21日《楚天金报》)

  可以看到,“为政府节省教育投入20多亿元”,似乎成为该市评判民办教育功绩的一个价值核心———不仅武汉市,很多地方盘点功绩时都喜欢用“节省多少投入”作为评判某项公共事业的标准,笔者觉得这很不合适。公共财政来自民税,公共权力来自民赋,民众油米柴盐才是公共行政的中心,只有“使民众日常支出节省了多少”才是评判某项公共事业功绩的价值核心。而“节省政府投入”更像是一种公益幻觉,它不能成为某种独立、自足、终极性评判标准。

  也就是说,评判民办教育的存在功绩,要看它有没有在提高教育机会的同时节省了民众的教育支出,“节省政府多少投入”必须能换算为“节省民众多少支出”———关注“政府投入”还是“民众支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纠缠,而是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官本”还是“民本”。

  公共财政来自民众纳税,而民众之所以纳税,因为许多产品如果私人去生产,价格会非常昂贵,政府统一供给才有效率———纳税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公共品。如果“节省政府投入”并不能带来“节省民众支出”,公共财政节省得毫无价值。这就像一个人省吃俭用买节水器,可买来的节水器节不了水,“省吃俭用”还有什么意义?

  从根本上说,比起政府怎么节省投入,民众更关心公共政策能不能让自己节省支出。《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调查,在“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国民感觉下,90%以上的公众呼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让民众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才是公共财政的最大价值。“节约政府投入”只有最终能体现在“节省民众支出”上才可以把握。

  今天,我们也许陷入了“节省政府投入”的公益幻觉中。教改后的产业化确实让政府的教育投入压力减小了,可学费却大涨了;还有

高速公路建设,政府为了节省支出采取“贷款修路”,可缺少规范的市场化让许多地方发展陷入了收费站的围困。

  回到对武汉市民办教育的评价上来,如果民办教育没能让民众的教育支出减少,节省了再多的政府教育投入,意义也会打折扣。

  □曹林(北京媒体从业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3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