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红仁:我们国家的企业家为什么99%不愿捐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13:36 红网 | |||||||||
“有99%的企业家不知道到哪儿捐款。”近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仲器称,根据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只有1%的企业家关注慈善活动和慈善捐款。据悉,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家在捐赠比例上具有明显的差距——据《福布斯》杂志
我们的企业家为何99%不愿捐款?除了企业家们的慈善意识欠佳之外,笔者以为,当前的慈善机制和政策环境难辞其咎,理应从这个方面多一些反省。首先,慈善捐款的透明度怎样来保障,这一点是很多捐赠者都非常关切的,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钱捐出去后掉进一个无底洞,监管的事情总不能老拿“自己监督自己”来忽悠捐款者吧。我想,一个科学的透明机制应该不仅是简单的呼吁捐款,应是帐目的收支定期向社会公布,如此才能排除公众这方面的忧虑。 我国目前比较大的慈善机构又具有“官方”性质,优惠措施一般也只针对向这些单位捐赠的个体,“官方”的再分配与税收的目的基本没有区别,与人们所希望的将钱交给民间的、非政府机构的愿望背道而驰,享受的优惠措施又非常有限,并不足以对人们捐赠的欲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捐赠心理出现疲软现象似乎已远非停留于某一群体,而形成一种大面积的捐赠萎靡。其解决之到应是让民间慈善回归民间,让其在政府的监管和扶持下健康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慈善力量。 对捐赠者的优惠措施不能顺畅地实施,地方政府也有很大的责任,这也是慈善环境不成熟的表现。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利益最大化,当它们觉得捐款从事慈善事业能比直接缴税更有利时,势必会积极行善。然而,地方政府要想提高利税的连年增长,捐赠给民间慈善机构的钱多了,企业上缴的利税也势必会减少,两者间的矛盾怎样排解是一难题,笔者以为,要寻求二者间的均衡,就要尽快制定一份科学的优惠措施,使其都不至于相互为难。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种认知,使他成为了全球闻名的大慈善家。世界金融巨头索罗斯在很多国家建立他的民主慈善大国,他捐出去的慈善捐款已经超过十三亿美元,他甚至表示希望在死之前把所有的财富都捐出去。我能将他们的行为解释为一种超越人性的慈善理念,甚至也可以说他们只是在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自身的投资发展环境,与其进行对比,慈善事业在我们这遭遇寒流也就可以理解了。 (作者:耿红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