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陕西省对2004年12月前设立的各种领导小组、委员会、协调小组、指挥部、组委会等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进行清理。265个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被撤销,18个机构保留至工作结束后撤销。(11月6日《新京报》)
而有关这样的撤销的新闻前几天就出现过。据11月1日《新华网》报道,安徽省黄山
市政府近日撤并市“清理整顿小水泥厂领导小组”等103个领导小组。据介绍,各种名目繁多的领导小组、指挥部,成为造成“文山会海”的重要原因,少数干部养成靠会议、文件指挥工作的习惯。
一家省政府一下子撤销了265个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一家市政府一下子撤并了103个领导小组。那么,在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到底有多少临时机构?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不管什么工作,本来由相应部门进行正常管理就足够了,顶多需要相关部门协调一下而已,而且他们提供协调服务也应该是份内工作。但为了显示重视,首先就要成立临时机构,之后就郑重其事的发文,至于发完文之后怎么样那可就不好说了,反正工作还得那些相应的部门去做,所谓的临时机构不过是给这项工作戴个高帽子而已。
但各种各样的临时机构绝对不仅仅是摆样子、戴帽子那么简单。就拿基建工程来说吧,政府工程往往被看成是块“肥肉”,不少干部因经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而落马。但是,深圳却从体制上破解了政府工程廉政的难题,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建筑工务署,3年来,深圳建筑工务署管理72项工程,累计完成政府工程投资85亿元,为纳税人节省了管理成本,而节省的建设资金高达20多亿元,没出现一宗腐败案件,没倒下一个干部。而以往是不是每一项工程都要成立一个“临时机构”(“基建办”或者“工程指挥部”)来负责工程建设管理?但结果怎么样?工程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拖工期,还引发政府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和质量“豆腐渣”,甚至于工程建起来了,领导却倒下去的事,不是屡见不鲜吗?
事实上,临时机构的本身就是个畸形怪胎,是由于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清,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好大喜功等的产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临时机构的被撤并肯定是一种必然。
(作者:吴永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