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强:通货膨胀问题并非高枕无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7日 07: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 强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中央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作出的战略部署

  在200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经济增速明显减缓、扩大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居民增收困难等突出矛盾,中央果断做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决策,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超常手段,防止经济增速急剧下降,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及时和有效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但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这些矛盾的集中表现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有些同志一提起经济质量和效益,就会想到“三大收入”:一是国家收入,即财政收入;二是企业收入,即企业利润;三是社会收入,即居民可支配收入。认为只要“三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提高了。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该说,“三大收入”状况是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体现,但从深层次看,最能体现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是发展方式是否合理,经济结构是否协调,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合理的发展方式和协调的经济结构是决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最根本的因素。如果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三大收入”即使上去了,一旦遇到风吹草动,还可能跌下来。

  在外需急剧收缩、消费又难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为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降,我们通过增加投资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投资规模过大,基本建设战线过长,也会产生项目准备不足、质量难以保证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防止重复建设,大家往往关注点放在生产领域的某些行业和产品上,其实在社会建设领域也存在许多重复建设问题。比如,有些地方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大城市改造,在改善城市面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财政压力加大、效益不高、投资回收困难以及房价不断攀升等问题;有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大搞“立体”交通建设,“铁、公、机”一齐上,也可能产生相互“排挤”效应,影响整体效益,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能否持续、巨额投资能否及时回收,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今年扩大居民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明年如何持续增长,进一步增强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也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

  同时,财政和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也在增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提出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只要我们严格执行中央提出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安排,不会出现财政和金融风险。问题在于,在中央安排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和预算赤字之外,各地又自行安排了大量的投资项目,成立了不计其数的投融资机构,由地方政府举借或担保举借了巨额的银行贷款。这些地方政府性债务,很多都未纳入预算。有些项目周期长、见效慢,短期难以收回投资。如果到期不能还贷,则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加大金融风险;如果到期必须归还,又会导致财政支付困难,影响财政平稳运转。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五个“更加关注”、特别是更加关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和任务。这是中央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问题。体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自主创新、改善民生、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而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要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经济增长要立足扩大内需,更加突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注重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更加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关注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近几年,我们努力贯彻十七大的总体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现状,针对长期存在的对外依存度过高、投资比重过大、国内需求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以及居民收入偏低、不同人群收入差距过大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将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明年经济工作重大任务的要求,从而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应该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使大家增强了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我们应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协调行动。中央机关的同志应该重视,地方政府的同志也应该重视;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同志应该重视,从事行业管理的同志也应该重视,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都应该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做出努力和贡献。我国经济是一个整体,市场也是统一的市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发展方式不能尽快有效转变,经济结构不能及时合理调整,各地区、各行各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必须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变到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难度很大。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提出可供遵循的原则,更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一)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强调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高速发展,而在于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力求突破更多关键技术,实现节能发展、环保发展和科学发展。第三,加快完善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财税改革、分配改革和价格改革,健全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并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四,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结构调整、创新水平、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和谐稳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鼓励各级政府创造出经得住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有大结构、中结构、小结构之分,也就是宏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之分。

  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就是要调整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以扩大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相对平衡、协同拉动的格局。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某些低收入国家。在今后外需疲软、投资难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扩大居民消费就成为调整经济结构最关键的环节。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国家在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一定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消费与积累等重大比例关系,研究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整体方案和政策措施,扩大城乡居民就业,较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即使暂时减少一些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也应该下决心这样做;第二,制订进一步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完善方便居民消费的服务设施和条件,不仅要扩大低收入居民消费,也要扩大中、高收入居民消费;第三,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现在许多项目投资,自有资金所占比例很小,绝大部分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增加贷款的资金来源又主要依靠居民储蓄的增加,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在资金供应上的矛盾。我们应该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引导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适当扩大消费,改善生活质量。

  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正确处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快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步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应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调整加工工业布局,将一些农产品加工增值的项目建在城镇,方便农民就地运输、就地销售和就地就业。积极发展城乡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便居民消费,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要控制大城市盲目扩张,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小城镇对于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下决心淘汰部分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有些产品,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却仍在发展。有些地方存在经济繁荣时不愿调,经济困难时又不敢调的心理。有的虽然淘汰了部分落后的产能,却又上了更多“先进”的产能,总体上并未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也就难以摆脱竞争中的被动地位。

  (三)防范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预期

  防范金融风险,应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银行信贷资金供应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贷款数额的合理增长;第二,大力调整信贷结构,更多地用于支持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的实体经济发展,防止投入重复建设,防止过多投入房市,严禁投入股市,不能过多用于政府性投资项目,引发财政风险;第三,保持贷款进度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防止大起大落;第四,加强对贷款项目质量的审核监管,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或者挪作他用的,应停止贷款。

  对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有些同志认为,由于我国总体上产能过剩,对于通货膨胀问题不必过于担心。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虽然我国总体产能过剩,但并不是所有行业的产能都过剩,某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而房价尚未纳入消费品统计范围,过高上涨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些产能过剩的工业品,并不能有效发挥平抑物价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通货膨胀,都是因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短缺而引发的。而国际上能源、材料、矿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影响到国内的物价。因此,对于通货膨胀问题,我们并非高枕无忧,还应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必要的准备。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