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指标
东方早报记者 姚伟
“最近的菜价、米价涨得很厉害,是不是又开始通货膨胀了?”身在菜场的林女士,昨日颇为困惑地问早报记者。
与上述困惑形成对比的是,就在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与去年同月比)增速为-1.8%,是连续第六个月负增长。当月,CPI同比降幅甚至较上月小幅扩大了0.1个百分点。
简单地理解,CPI正是直接代表老百姓生活成本和通胀形势的数据。CPI持续下降,则说明物价下降,宏观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数据让林女士颇为费解。显见的是,伴随着大量的信贷增长,近来市场上普遍热议通胀压力。而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食品价格也确实有所上涨。
“接下来到底会不会通货膨胀?”林女士忍不住追问。
CPI环比已持平
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CPI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由于去年基数较高的原因。
根据交通银行研究部的分析,在构成7月份CPI的各个分项指标中,7月份翘尾因素(即去年高基数对今年物价的影响)就拉低CPI高达1.4个百分点。
细观构成CPI的各个分项数据,食品类下降1.2%、居住类下降5.8%,这两者加起来共计影响CPI下降1.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虽然目前CPI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在下降,但这不过是去年惯性使然。事实上,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CPI环比(比上月)增速已经持平。
“通胀程度很难说”
正是基于CPI的下跌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影响这一判断,专家普遍认为,CPI将在三季度继续呈现负值,但四季度就会重回上升轨道。银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甚至表示,最快10月份CPI就会转正。
交通银行研究部宏观经济分析师熊鹏昨日指出,猪肉等食品价格已临近下行周期的拐点。由于目前国内猪肉价格已经跌至近两年最低,可能导致原来投入养猪行业的人力和资金大规模撤出,而猪肉供应量的减少,这增加了未来猪肉价格上涨的动力,“猪周期”可能会再现。
按历史经验,猪肉等食品价格的上涨,通常是通胀的前兆。
此外,还有此前一直被不少专家指出的,由于各国央行大肆注入流动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迟早将会通过加大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传导到国内的CPI上。
作为官方权威,其调查统计司已在日前发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预期,CPI在三季度见底。
但对未来可能的通胀走势,昨日不少专家出语谨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专家向早报记者直言:“正如不少专家所警示的,由于现在资本市场也有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判断具体的通胀程度。”
“乐观点说,应该在4%以下吧。”上述专家称。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CPI超过3%即为通胀的“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