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M2创64月新高 实体经济缺血症状仍不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07:30  东方早报

  M2创64月新高:票据继续疯狂,实体经济缺血症状仍不明

  东方早报记者 姚伟

  连续多日的猜测之后,2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昨日终于正式揭晓。昨日早间,央行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名为《2月份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的新闻稿称,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多增8273亿元。

  央行“信贷合理增长”的评语,虽然有别于1月信贷新增1.62万亿元时的“增加较多”,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数字仍远超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票据融资占比会否继续上升、信贷资金有否流入实体经济,诸多谜题在2月份依然扑朔。

  有一点是肯定的,根据央行当前对2月投放的判断,加之经济的进一步走势尚不明朗,短期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不会发生重大调整。

  票据融资占比再升

  1月份票据融资占比过高的状况,在2月份得到了延续。

  央行的数据显示,2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企业部门新增贷款1.03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为4870亿元,高于中长期贷款的3678亿元和短期贷款的1582亿元。从中可以看出,票据融资的绝对额甚至高于中长期贷款。

  “虽然一些机构似乎在试图缩小票据融资规模,但最新的数据显示,票据融资占比仍在上升。”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昨日评价。据其测算,1月份票据融资在贷款中占比为41.6%,但这一比例在本月达到了47.3%,较上月进一步提高了5.7个百分点。

  此前的1月份,票据融资曾高达6239亿元,占据了1.62万亿元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之多,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的说法,由于银行给企业提供低于存款利率的贴现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利用这一机制套利,“票据融资中的水分至少在30%左右”。

  “银行基层人员利用票据融资迅速做大贷款规模,同时还有效地控制了风险,何乐不为?”上述人士说。

  而另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相关人士昨日更是指出,如果考虑到转贴现因素,票据融资的“水分”至少在50%以上。

  事实上,1月份票据融资的猛增曾迅速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监管部门也随之进行了摸查,但最终的结果多是“票据融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等模糊表述。

  银行账目的纸面游戏?

  眼下市场普遍猜测的是:票据融资究竟还能强多久?毕竟,如果大都是“水分”,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企业,做大票据融资都没有任何好处。

  对此,交通银行研究部金融分析师仇高擎分析,估计接下来几个月票据融资的绝对额会减少。

  仇高擎认为,由于央行接下来可能在公开市场进行操作,会对票据产生较大的替代作用;与此同时,随着近期降息预期减弱,票据利率走稳,也会挤压票据融资的空间。

  此外,不少票据是去年下半年开具的,这些半年期的票据即将在三四月份到期,也会让票据减少一些。

  “还有,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监管部门严查票据融资的压力。”仇高擎认为。

  不过,在他看来,票据融资的比例是否会下降仍不得而知。因为眼下不少机构都在担心,随着4万亿元经济刺激项目迅速启动,银行在中长期贷款上可能很快会陷入“手里有钱但找不到项目”的窘境。

  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人更是直言,当前贷款增长近乎疯狂,下半年可能出现负增长。且部分投放缺乏审慎的贷前审核,也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的积聚。

  资金已进入实体经济

  央行的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末高1.6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0.87%,比上月末高4.19个百分点。其中,M2为2003年10月以来的新高。此前,仅有1997年3月至4月、2003年5月到11月两个阶段,M2增速高于20%。

  包括交通银行研究部在内的多家机构均断言,这一数据能够证明部分资金已经流入实体经济。

  因为根据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M1是指现金和活期存款,可以用来证明经济活动是否活跃。而在本月,M1增加十分明显。

  此外,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代表现金的市场货币流通量(M0)至2月份余额为3.51万亿元,较上月不增反减,这就意味着本月的企业存款中,定期存款有所减少,而活期存款增加较多。

  这从侧面印证了,不少前期敲定的项目目前已经进入真正放款阶段,资金正在流向实体经济。

  但鲁政委则从M2和M1的剪刀差继续扩大的现象指出,银行其实依然惜贷,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恐怕有限。

  M2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可简单地理解为潜在的购买力。“如果M2增加得仍比M1快,就说明目前银行还是在做财政支持相关项目的配套贷款,对于其他领域,银行依旧惜贷。”鲁政委认为。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昨日也指出,由于2月份居民新增贷款仅占3.2%,较1月的7.5%进一步下降,说明居民消费需求仍十分疲弱,而当前的贷款增长也主要是靠“4万亿元”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位银行家均明确表示,票据融资中存在的套利行为值得关注,有部分贷款的确没有流入实体经济。目前显然还尚难判断,在新增贷款中占比近50%的票据融资,到底多少用于了企业的真实融资需求,多少只是在银行账目上玩纸面游戏。

  ◎ 记者观察

  做大贷款分母,为降不良率?

  东方早报记者 姚伟

  信贷猛增之下,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现在是赚钱越来越难,风险却越来越大,而政策上也看不大清楚。”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位内部人士昨日对早报记者诉苦。

  面对最新的信贷数据,该人士指出,预计未来两个月信贷仍将大幅增加,“因为照这样的趋势,央行最快在5月份就会开始收紧信贷了,我们得赶快抢项目,做大贷款。”

  上述人士表示,预计到3、4月份,票据融资可以达到55%的水平。在他看来,票据融资几乎是其做大贷款规模的不二选择。

  但银行如此急着做大贷款规模或许还有更为深层次的考虑。

  某外资银行信贷部门的相关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当前中资银行做大贷款规模不排除是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的考虑。”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今年经济形势导致不良贷款增加,而放贷总额也明显增加的话,自然能够让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

  显见的事实则是,2008年三季报显示,早在经济情况还刚刚显露出恶化苗头的去年三季度,就有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明显反弹,甚至有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在去年第三季度出现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双升”的情况。

  不过,这一说法遭到了中资银行人士的反驳。

  某国有银行的相关人士提及,早在去年年底,监管部门便已经将今年监管目标从“双降”(不良贷款余额、比例双下降)调整为了“双控”。

  “双控”是指,一是要求坚决控制不良贷款快速反弹,二是将不良贷款比例有效控制在2008年年底的水平之内。

  “尽管确实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但你也看到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上述人士称。

  但无论如何,中资银行今年的经营情况确实堪忧。纵观昨日多家研究机构的报告,绝大部分都提醒了将来可能的坏账风险。

  而上述外资银行相关人士则透露说,目前其所在银行给企业放贷已经谨慎到开始新增查社保账户这一项目。

  “因为有些企业看起来很好,但实际是拖欠了员工社保金,一旦政府部门催缴,这些企业就将立刻倒下。”上述人士说,“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出于对风险的担忧,监管层已有所行动。

  昨日有媒体报道,银监会继去年底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拨备/不良贷款余额)之后,今年初又提高了标准。按照新口径,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由去年底的130%提高到150%,股份制银行大致仍按照150%执行。

    相关专题:

    2009年2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