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和政策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4日 05:1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第3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天则所·中评网 张曙光 张弛

  一、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运行

  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美国和欧洲经济面临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稳中趋降。前三个季度,GDP增长9.9%,工业增加值增长15.2%,消费物价上涨7%,均比上半年有所回落。特别是9月份的物价上涨4.6%,已经低于政府全年的控制目标,其他宏观数据和结构指标升降互见,基本情况还算不错,大有风景这边独好之势。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加深,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步显现出来。这场危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国内外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危机既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又提供了一个千载一遇的机会和一次严重的考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更是出色。从2000-2007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10.4%,中国的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25.4%。现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严重失衡,分配不公和社会分裂已经相当尖锐,这种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发生的这场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增长方式的危机。

  从直接影响来看,由于中国的金融开放相对较晚,中国机构直接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不多,据已经披露的情况不过几百亿美元。

  从间接影响来看,需要从金融、经济、制度、理念等多个层面来观察和分析。从金融层面来看,损失至少有两个方面。到今年7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5189亿美元,持有两房债券3760亿元,仅此两项合计8949亿美元。现在美国政府为救市大规模注资,已经承诺的达1.4万亿美元(国会通过的救市议案8500亿美元+两房的2000亿美元+AIG的850亿美元+货币市场的500亿美元+流动注入的2000亿美元)。重要的问题在于,今天美国政府救华尔街,明天谁来救美国政府?无奈之举有三,一是大量印刷美钞,二是大量增发债券,三是二者并施。现在,外国政府持有美国债券1.5万亿美元,全世界持有的美国准政府债券1万多亿美元,总计2.5万亿美元。且不说新增1.4万亿美元的债券有没有人购买,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大幅度地扩大国债发行,必然意味着债券收益率的下跌,我国上万亿债券的收益将会遭受重大损失。增发美钞,必然造成美元贬值,推动通货膨胀,迫使人民币继续升值,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必然大幅缩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与美国不仅是利益相关者,而且成为后者的人质。因此,那种落井下石,借此狠狠地打美国一巴掌的作法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下策,而在坚持自己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和协调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从实体经济来看,既然美国经济一直靠消费拉动,而消费又依靠借债融资和进口供应。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债务链断裂,借不来钱,消费必然萎缩,进口也会跟着大幅减少;欧共体经济也受重创,比美国还差;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和出口拉动,随着美国的消费萎缩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市场会大大缩小,出口增长会大幅下降,明年有可能降至10%以下,会不会出现负增长也很难说。

  由于长期实施鼓励出口的重商主义政策,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出口部门。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增加,发生生产过剩。如果明年的经济增长降到9%以下,甚至更低,很多矛盾也可能无法继续掩盖。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人认知和思想理念的影响,人们尚未注意。这一点可能是更根本的。大家知道,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哲学观或者社会哲学基础,在与经济学相联系的社会哲学观中,形成了两大社会哲学思潮:“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和融合,此消彼长,决定了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这是历史的结论。30年代大危机以前,基本上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末期,市场的发展不足,政府的力量也不大,对市场的干预很少。大危机暴露了市场的缺陷,罗斯福总统上台为解决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号称“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为干预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经济生活的钟摆摆向了干预主义一边,国家干预成为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流,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一种统制经济。随着经济干预主义的加强,市场机制受到了损害,经济效率明显下降,出现了70年代的滞胀;为了走出滞胀,英国的撒彻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实施了一系列非国有化的措施,芝加哥学派大行其道,经济自由主义又卷土重来,成为经济生活中奉行的基本原则,金融自由化的过度发展就难以避免。现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又倒向了干预主义。问题不在于美国和欧洲加强了国家干预,而在于它使很多人 相信:经济自由主义是不行的,政府干预是有效的;美国的制度是不灵的,中国的制度是最好的;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照着既定的方针走下去就是胜利。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制度上,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起点,处于不同的阶段,自由市场经济也没有完全失败,政府干预也没有完全胜利,美国的经济和金融是市场化和自由化过度,而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是市场化和自由化不足。二者不可等而视之,更不可据以做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正的民主政治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为国内放开资源要素价格,理顺相对价格关系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既然国际油价从每桶147美元的高点跌到了80美元以下,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放开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油价随行就市呢?与此同时,调整能源价格结构,使之进一步市场化,也是可以大刀阔斧和有步骤地进行。能源价格如此,其他资源要素价格也一样。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目前的情况下,保持金融稳定非常重要。从总体上来看,货币政策既不宜扩张,也不能收紧,而以稳定为要,具体政策手段需要调整,减少数量调节,增加价格手段,给市场主体以选择的空间。应当把重点放在进一步开放金融上。最近放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布贷款人条例,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都是正确的选择,只是步子还可以大一些。至于在加紧进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这是我们不得不付的代价,也是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不是放松货币可以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世界经济走低,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因为,一是市场低迷,价格便宜;二是对方困难,政治上的限制较少。不过,此举只能积极慎重地从事,切不可盲目冒进,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但规模不可以太大,现在还不是中国人抄底的时候。因为,我们一缺人才,二缺经验。同时,对外投资也不限于金融投资一个方面,需要多元化发展。购买资源、增加黄金储备、进行国外的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可以选择的方面。

  应当特别指出,世界金融危机既没有否定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也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只是这方面需要做出重要调整。这对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既然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出了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调整和改造,法国总统萨科齐提议召开世界首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也提出调整,而中国又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我们就应当借此参与到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中间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在维护和争取本国权益的前提下,采取合作的态度,为稳定局势做出相应的努力,提升我们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如果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一个稳定的力量为亚洲经济的恢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亚洲大国,那么,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就看我们如何行动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