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聚焦十七届三中全会经济政策 > 正文
本报评论员
在“神七”飞天的喜悦还未褪尽之际,万众瞩目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在本月9日至12日召开。这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第七个三中全会。一份《关于农村承包土地实行终生包产和实行可流转(买卖)》的提案,将是全会决议的重点。会议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更专程到30年前揭开大陆农村改革序幕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引发海内外关注。而有智囊机构的政情观察家分析指出,纵观执政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因而,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期待。
梳理自中共十四大以来的中央全会,虽然每届中央全会都很重要,但一中、二中全会召开之时,大多是党的领导集体换届之初,会议内容重在部署人事安排,稳定各方局面和形势;而到三中全会之际,新的领导阶层已然熟悉本职工作、正常运作一段时间,开始逐步显现当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印痕。因此,三中全会成为海外观察当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特点的重要窗口。
有评论指出,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些决策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本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将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之所以锁定“农村改革”话题,在于尽管改革开放已然实行30年,但中国农村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就是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在国际、国内经济情势日趋复杂多变、美国金融风险猝然爆发的背景下,保持国内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成为最高决策层的关注要点。对于占中国总人口百分之五十六的广大农村而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将是中国下一轮改革发展的重点,而“城乡一体化”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30年间所进行的农村领域的改革,无疑收到了极大的成效,但存在的严峻问题亦不容忽视。以2007年数据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在各界普遍期待、将提交本届全会决议的《关于农村承包土地实行终生包产和实行可流转(买卖)》的提案,也引发各方不同看法。胡锦涛视察小岗村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表态更激发起热烈讨论。有农民在新华网官方论坛表示,新的政策将使农村土地利用更加科学,能引进资金,进行规模化经营,摆脱土地长久闲置,让土地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但也有农民指出,政府若实行承包土地可流转政策,将出现农民大批量廉价抛售土地,然后蜂拥进城,等农民进城之后,才发现工作难寻,成为城市难民,给城市治安留下隐患。 对改革开放起到巨大作用的华侨华人企业家们亦密切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的改革。著名侨商、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曾向本报表达过对农村问题的关注。而多位在大陆投资的华侨企业家也关注到内地涉农政策的新变化。这些投资在农副产品加工、农业产业科技园区、农业技改工程等领域的企业家群体,尤其期待三中全会的决策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非国有资本的参与。
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而,本届三中全会的工作报告,即总书记代表政治局所作的报告,预料将就相关领域的问题作出重点阐述;此外,从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广泛征求意见的做法来看,即将出台的政策决议无疑将具有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将在更宽泛层面上统筹规划,体现治国理政的民主风尚,也使得政策出台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由是可见,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内涵将比期待的分量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