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 18:30  《国际融资》

  国家为何喜欢在重工业“一投再投”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政府代替老百姓拥有资产、获取更多的国民收入,其他的结果还有哪些?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是在以前的苏联还是过去计划经济的中国、今天的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重工业、制造工业,而轻视第三产业、轻视轻工业。苏联当年也是这样,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是苏联最强的,第三产业发展很艰难。之所以是这样,跟政府代替老百姓拥有这些资源、控制财富的重新配置关系非常大。大家稍微想象一下,国家通过所有制掌握生产性的财富,最后的结果肯定会重视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而由老百姓掌握财富的支配权和消费权的时候,最后会转变成为对服务业,对消费者工业有更多的需求,而不会转变成对大工业项目的投资需求。原因是什么呢?一旦花别人的钱,不仅仅不心疼,还需要追求效果。作为官员,一般都会把这些财富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这些往往是基础设施和大的工业设施所具备的特征。过去6年我都会带耶鲁的学生来中国看中国的公司,最让他们感动就是宝钢的工厂,那么多的机械、滚烫发红的钢条,很了不起,那么高大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这是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觉得中国的制造业很厉害、很宏伟。

  官员如果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医疗上面,百姓可以感受到,但是别人看不见,上一级领导看不见,如果这样做对于自己下一步的升官没有好处,官员就不会这么做。外地人来参观时,也不会说“你在这边做市长期间带来的变化真是大”,所以大家追求的目标都是看得见的“形象工程”。但是,一个社会的增长总是靠不断的投资、再投资,而消费跟不上,也许几年可以,但是长期靠这个模式进行下去,到最后生产了这么多东西由谁来买?我们看到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但是,3/4的生产性财富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只要这些财富升值,3/4继续留在国家手里,同时又有这么多财政税收掌握在国家手里,结果必然就是不断往工业一投再投、往这些基础设施一投再投。这样下去,一个国家还要靠出口市场,才能使那些投资多少有一些回报,否则这个增长模式很难持续下去。长期靠投资怎么能维持下去?现在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

  投资占GDP之比

  如上图,这个数字反映的是中国每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占GDP的比重。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都高速度增长,在1980年的时候是20%,1980年以后每年都在上升。到2006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占GDP51%。当然从效率上来说,实际投资的效率越来越低。假如说去年GDP的增长速度是11.4%,我们可能会问,这11.4%有多少是来自于投资?有多少是来自于消费?有多少是来自于进出口贸易?2006年有41%是来自于投资,2003年的时候有60%是来自于投资,所以从下图里面我们看到,投资对当年GDP增长速度的贡献,波动性很大。

  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升高

  如果投资效率没有出现下滑,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应该是越来越大,但实际上我们没有看到上升的趋势,反而最近这几年在逐渐下降,这就说明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越来越低。说白了是什么意思?投这么多钱、建了这么多钢铁厂,到最后如果没有同样需求的增长,花出去的钱是收不回来的。

  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储蓄率这么高,但是整个社会花费很少,从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中国和美国人比较,我们本质上并不愿意消费,只不过本来应该我们花的钱都在政府的手里面,由政府花了。

  由国家花钱带来的后果有很多很多,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国家掌握这些财政税收之后只会进一步强化对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投资。如下图,比如说2006年的时候,在国有经济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差不多是8万亿人民币,而对于民营经济做的总投资将近2万亿人民币,把两者一除,2006年的时候对国有经济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对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的4倍,不管是1990年还是2004、2005年,还是现在对国有固定资产资源的投入,基本上是对民营固定资产投资的2.5倍。

  国企对于创造就业机会的影响

  为什么有人说9%左右的GDP增长速度才能解决好就业问题,也跟国有制的关系非常大。下面这个图让我们看到,2006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的投入是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4倍,但是所带来的就业情况是怎么样呢?

  新增就业机会比较

  淡蓝色的这个图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所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数,上面是民营企业每年所创造就业机会数。8年以后一直到2006年,每年国有企业丢失了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就业岗位,1998年国有企业损失了2000万个就业机会。但是到1999年的时候,那一年国有经济失去了500万个就业机会。所以,不管怎么样,尽管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是在民营资产固定资产投入的好几倍,但是这些投资所能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一直都是负的,每年都在减少。而相比之下,尽管对民营经济的投入只有国有企业投入的1/4,但是民营经济仍然创造着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如果说保留国有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经济战略安全,我觉得第一个安全就是就业的安全,通过国有经济的安排,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我们看到过去10年的情况正好相反,恰好是国有经济的投入越多,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果说就业机会的最大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恰恰应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说中国的经济必须按照9%的速度增长,要不然会出现失业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伪问题,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资源配置的方向,是由政府决定还是由市场决定,这是根本的瓶颈。如果这改变了,那么中国GDP增长不需要9%也可以解决好就业的问题。

  最后给大家看国有经济的另一结果:从上到下的权力结构决定从富到贫的经济机会,一个地方的权力大和小,最后决定那个地方的人收入机会更好还是不好。下表主要是把各个地区做一个区分,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所以在2002年的时候GDP是最高的,仅次于上海;而省会城市又是每一个省最集中的地方;接下来是地区市;然后是县,县的人均GDP是5674元,收入结构跟我们熟悉的权力结构是完全匹配。我主要是想让大家看中间的这组数据和后面的数据,因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和少,从根本的层面上决定了各地方人收入的高和低。2002年的时候,北京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15905元、省会城市是9223元、地区市是5137元、县最少只有590元;另一方面是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百分比,也越来越低。

  表中关于省会市、地区市的数据分别为全国所有同类地的平均值。县一级的数据是湖南、广东、辽宁、陕西和山西各县的平均值(数据来源:密执根大学中国数据中心)。

  最后,我希望大家理解在目前国有制的安排之下,还有征税权力和架构之下,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老百姓的腰包里面感受不到和GDP增长速度相对应的好处,所以我觉得较好的办法,是把国资委转变成一个国民权益基金、国民产权基金,然后把基金分成很多的份额,均分给13亿中国公民,这样把财产还给中国的老百姓。(摄影 黄承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