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支撑因素正逐步消失
记者迟明霞10日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1%。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2.0%,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3%。
过去的一个月,PPI再创12年以来新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则认为,PPI目前的涨幅基本上已达到最高点熏预计今后会有所回落。张立群认为,目前需要关注的PPI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利润挤压的压力。
申万研究所宏观策略分析师李慧勇也认为,10.1%左右的增速已经位于本轮PPI上涨的顶部。他的理由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调整已使PPI上涨成为强弩之末。
海通证券研究所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勇也持有相同看法,“前期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强劲、弱美元以及国际投机资金的炒作,目前这些支撑因素正逐步消失,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有望继续回落,使未来PPI上升空间有限,10%左右的增速已经处于顶部区域。”
与此同时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4.9%。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5.4%;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1%。从月环比看,CPI比7月份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4%。
这是CPI连续四个月回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CPI涨幅大幅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继续回落。商务部9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生产资料市场价格8月25日至31日较前一周下跌1.3%,连续第7周保持跌势。其次,“翘尾”因素继续减弱。此外,经济增速适度回落对物价生成抑制作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认为,当前中国通胀压力仍然偏大,但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中国物价增长的“拐点”正在显现,通胀的压力会逐步减轻,经济增长逐步放慢将解决当前的物价增长过快问题。
针对接下来几个月的CPI走势,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国内秋粮丰收在望,农产品潜在供应压力得以消除,CPI年内还将保持逐级回落态势。
近两个月,PPI上涨,CPI回落,它们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利润逐渐减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油水电等能源的价格现状不容乐观。
但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并不赞成把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想得过于严峻。“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速度增长应该不成问题。”樊纲表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要减少波动,也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之后出现的灾难性的冷。”樊纲指出,与几年前快速扩张相比,企业虽然遭遇外部环境变化,但更应该思考在波动中如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