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傅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抄底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 23:57 中国经济时报

  -傅勇

  随着斥资收购富通投资管理一半股份的尘埃落定,中国平安数月来频频涉足海外并购的势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在次贷危机向保险业蔓延深化之际,此举不可避免地招来不少质疑与担忧。然而,这些担忧主要是怀疑平安以抄底之心来进行海外并购。如果我们从国际并购的高级形式,即业务整合和平台构建的视角打量平安并购富通投资,将会赋予这些看似冒险的举动更多的战略含义。

  需要明确的是,“抄底”决不应是我们理解平安海外并购背景因素的惟一视角。当前,中资金融企业正处于一个空前的国际并购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不仅仅基于国外金融资产的诱人价格。此前,中国金融企业面对的是极不平等的二元开放格局:我们在大力引进国外投资者的同时,却对国外核心资产可望而不可及。从大环境来看,国内外市场在流动性状况上正在经历着冰火两重天。中国巨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不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从客观上创造了中国发挥流动性充沛的优势弥补国际真空的契机。从财务合理性来看,中国溢价为全球扩张提供了庞大的低成本资金,从而有助于中国金融企业对国内外资产的置换。如果股价存在潜在高估,那表明市场愿意以较低的成本为企业融资,这正是资产扩张的有利时机。

  无论出于何种考量,海外并购之路并不平坦。国际经验显示,60%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那么,中国平安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趋利避害,成为成功案例呢?笔者认为,关键之处在于,平安应该从整合集团资产业务、搭建全球经营运作平台的立场来开展资产运作,而不仅仅把其当成是抄底行为。因为,将并购着力点放在平台打造上能够减少不确定性,是海外并购的真正要义所在。

  中国金融企业要具备在全球范围内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海外并购搭建一个有效的运作平台是必由之路。诚然,中国本土市场是吸引全球金融业的磁石,或许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毕竟赚国外的钱会更难;但如果诸如中国平安这样的国内业界龙头囿于既有利益,缺乏国际视角,将很难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巨擘。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金融界的一个启示是,在全球分散某个市场的风险正变得日益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平安缺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资金,而是一个全球化运作的平台和经验。显然,单单通过抄底实现外延式的扩展,将难以真正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也很难真正立足于世界顶级企业之林。

  因而,我们应该从打造全球化经营平台的战略高度来打量平安的海外并购,这一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关于抄底正当与否的尴尬争论。在这一点上,笔者十分赞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对海外并购的认识。姜建清指出,规避境外收购风险最重要的是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海外的发展并购必须从战略上去思考,不能单纯从收购价格上考虑。

  从技术细节上来看,笔者认为中国平安的举动初步具备了这样的可行性。富通集团及其旗下的富通投资与平安的业务架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就富通集团而言,富通集团长于银行和保险运作,平安与其业务模式较为匹配,平安可以学习富通在交叉销售、风险管理以及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就富通投资管理而言,富通投资全球资产业务的管理能力显然是平安的短腿之处。富通投资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达2400亿欧元,5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第三方客户,中国平安目前集团资产仅为人民币6913亿元。通过与富通集团和富通投资的整合,平安不仅有望快速建立一个国际化的资产管理平台,在海外占据一席之地,也有望成为国内较早具备一流水准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

  很多人注意到平安初期的海外投资仍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还是看好平安的最新并购举措。我们注意到,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指出,平安的海外并购对中国保险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从平台打造这一角度看,此言并不为过。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