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珺:以全球化视野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18:51 南方日报
基于外包的国际产业转移是未来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基本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经济增长点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一种新趋势。另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加快,促进了资本、商品、技术、人员及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使这种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从2003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23%,90%的美国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目前,基于国际生产网络的全球共享型生产规模,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总量的30%。《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制造业的快速外包也带动了研发与服务业的外包增长。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将它们的高收入、高附加值职业通过外包方式转移到海外去。这些工作包括集成电路的设计、工程、样本制作、测试、咨询、医学诊断、统计分析、汽车和航空设计,以及制药和纳米技术研究等。在研究和开发中,由研究开发人员工资率差别所引致的新一轮国际化也开始兴起,涉及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生物技术、医药、化学和软件产业等。目前,全球服务业外包市场规模已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3000亿美元。服务外包最多的是美国,约占全球项目外包市场的2/3,欧、日约占1/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广东都需要突出国际化优势 国际化是广东的地域与人文优势,低成本是广东的阶段性优势。这两种优势的结合构成了广东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快速发展的基础,2000多亿美元累积性外资与2000多万外来劳动力在广东的结合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低成本是不可持续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就会逐步减弱以至于消失,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密集型的替代,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产业转型,都是由于劳动力低成本因素的变化导致的。然而,作为广东地域与人文优势的国际化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广东都需要突出国际化优势。在国际化优势基础上,依托不同生产要素的主导产业可能会经常发生变化,从依托低成本劳动力到主要依托资本、再到依靠知识和技术积累等,但是,产业的任何一种调整都不能脱离国际化优势。就广东的加工贸易来说,不能因为低成本优势减弱了,在构建新产业体系中就连国际化优势也丢掉了。因此,面对国际化进程中的低成本优势减弱,广东不是退出国际化,而是改善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在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改善自己的分工地位 广东在全面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条件下,能够承接什么样的业务,这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生产、经营与研发能力。目前,广东存在着两种生产体系,一是为外商贴牌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具有完整生产与营销体系的国内民营或国有控股企业等。前者具有国际化市场网络,但是缺少加工高端与精细产品的生产能力;后者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都很强,但是缺少国际化市场网络。相比来说,前者的生产能力提升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成本也较高;而后者形成国际化网络却相对容易一些,这并不意味着后者自己构建这种网络,而是依托自己的生产与研发实力在国际市场上接单,从而替代现有珠三角一些简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国际上的承接能力。事实上,这是可能的。比如说,波音公司六成以上的零部件都转包给其他供应商进行生产。波音大约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5200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是在对质量、发货准时性、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挑选后被评定出来的。近年来,我国有4家飞机制造公司从事转包生产业务,由各公司根据各自的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条件分别承揽波音、空中客车等飞机不同的零部件,签订的生产订单一年就有25亿美元左右。显然,承接这种产品的附加值就比简单的劳动力密集产业高得多。所以,不能一概排斥国际上的承接业务,而是要利用已有的较强生产能力体系去承接国际上高端的生产环节,同时,改造现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其承接国际上技术更复杂的生产订单。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