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杜康能否为茅台解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3日 11:48 华夏时报

  李志起(北京CBCT品牌营销机构 董事长)

  早在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便对杜康酒发出过由衷赞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今,最想讲这句话的,恐怕是茅台集团的负责人了。

  根据各种消息来看,杜康可能会成为茅台兼并的新对象,这是茅台屈指可数的跨省整合行动的重要一步。

  茅台为什么要开始发力冲击?

  因为茅台集团曾经确定了一个“百亿集团”的发展计划。它的规划是,通过7年-10年的努力,建成一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以目前茅台酒的市价,若2010年茅台酒产量实现两万吨,可使茅台酒销售收入达到近70亿元;此外,茅台集团计划2010年茅台啤酒销量达10万吨,销售收入可望达4亿-5亿;茅台干红要做到国内前三名,销售收入完成5亿-6亿;茅台习酒系列产品2010年实现产值20亿元。

  但是,从茅台目前的现状来看,尽管在今年茅台实施了万吨茅台酒工程二期,在今年要新增 2000吨茅台酒,基本可以接近70亿元的销售收入,但近两年来频频断货的现象,仍然给茅台带来了不少隐患,要进一步上量是不太现实的。

  而茅台的其它品种如啤酒、红酒等在市场上的表现仍然乏善可陈。啤酒、红酒都不是茅台的强项,而且强手如林,要实现这30亿的销售额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如此看来,支撑茅台高股价的几根柱子其实是并不稳固的。从现实出发,茅台仍会将自己的发展目标锁定在白酒市场上,用这个板块的业绩来证明自己物有所值。毕竟,这是它最大的根据地市场,渠道、终端、队伍都是现成的。

  那茅台为什么又要重走兼并之路呢?

  这是茅台的品牌战略决定的。前几年茅台也曾经搞过茅台王子、茅台迎宾等等副品牌,但销售规模始终上不去,而且由于定价不一,还使消费者产生了对茅台品牌的质疑。所以,经过实践摸索,茅台想以“茅台”来发展副品牌、通过品牌扩张来实现规模化的想法基本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既然品牌扩张不可行,又必须上规模、冲击百亿,那茅台只能走资本运作之路了,兼并重新提到日程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为什么茅台偏偏看中了“杜康”呢?

  除了杜康现在深陷困境,严重资不抵债的客观事实外,事实上,现在在白酒市场,我觉得那些老国酒品牌的价值一直是被低估了的。比如西凤,比如四特,一直是活得不太好,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资金实力的限制。它们大多由于体制问题,错失了发展良机,而沦为地方品牌、区域型企业。

  但是,这些品牌的含金量其实非常之高。以杜康为例来说,如果在市场运作上得当,以它的知名度而言,以它地处中原这个地利优势来说,其潜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是,1972年9月访华的日本国首相田中角荣也赞誉:“天下美酒,唯有杜康。”因此,在我看来,杜康其实是有“茅台第二”的“国酒”之相的。茅台如果拿下它,并且将它定位在中档酒的话,当然是相得益彰的,而且现在它的商标所有权的问题也最终解决了。

  可以预料,如果茅台整合杜康成功的话,它的眼睛一定还会盯上更多类似品牌的。

  我认为,茅台走兼并之路来完成规模扩张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不仅是对自身发展战略的修正,能巩固茅台自身的品牌形象,也最终能形成规模优势,形成相互补充的多条产品线,这才是股市上茅台高价的最大支撑点。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