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胜阻:应对高成本时代通胀的策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 06:58 中华工商时报
当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虽然是局部的,但也需要警惕。尤其是我们当期进入高成本时代,成本推动的因素十分显著。当前要鼓励企业积极内部消化而不是向外转嫁高成本。在政府层面,政府要通过降低税负,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十五”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速为10%左右,而税收年均增速却在20%以上。一些地区“中央靠税,地方靠费”的现象严重,私营企业非税收负担依然较重。在企业自身消化的同时,政府应适时、适当地降低税负,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日前围绕当前高成本时代下的通货膨胀问题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轻微通货膨胀时代,成本推动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对高成本时代的通胀,一方面企业应当通过企业信息化、产业集群化、发展集约化、战略归核化、管理现代化、布局合理化和经营国际化等对策积极在内部消化成本,而不是向外转嫁成本增加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降低税负,使企业能“轻装上阵”。 辜胜阻教授首先回顾了建国后4次通货膨胀,并指出1994年食品价格上涨35%,是建国40多年来物价上涨最高的年份,其突出特点是需求拉动演化为成本推动。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攀高,连续6个月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食品价格上涨17%,而这次猪肉价格首当其冲,上涨58%。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6.5%,这表明我国出现了轻微通货膨胀而且形势非常严峻。当前的物价上涨既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其中成本推动为主。他强调,与1994年不同,我国现已进入高成本时代,高成本时代使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增加。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要防止“一粮带百价”。首先,成本增加推动了物价上涨。近5年来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尤其是大量玉米被用来生产乙醇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增加了养猪、养鸡的成本,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等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全球农产品的整体减产也推动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此外,农民外出打工比较利益有重大变化,且全国已经有2亿多农民实现“农转非”,农产品(食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业型”,使农产品(食品)的市场需求压力显著增强。二是劳动成本 会持续上涨,经济发展告别低劳动力成本时代。(1)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以往“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的低价工业化模式虽然使我国树立起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也形成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代价。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变。(2)分配格局改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改变2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偏低且下降的状况,必然要提高当前的工资水平。(3)劳动力供求格局改变。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的“拐点”已经出现,虽然整体上仍然供大于求,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供求失衡。据调查,2006年广东省劳动力市场缺口约250万人次,有六成企业严重缺工。(4)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也对企业用工提出了新要求,在劳动关系解除、用工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这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9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在“上升”。三是资源环境成本会上升。当前节能环保任重而道远。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年要使单位GDP能耗减少20%,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土 地等资源价格上升。今年以来,我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较快,前三季度平均上涨12.8%。四是能源价格调整带来的物价变动。上个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我国油荒、电荒时有发生,一些能源的价格不断攀升。五是汇率、退税率提高出口企业成本。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8.57%。同时,自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几次调整出口退税率,相当多的传统制造行业颇受影响。六是垄断利润推动成本上升。利润之所以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垄断的存在及其力量的强大,垄断牢牢控制了价格水平,以致价格也易增不易减。我国市场结构存在两极分化:一个极端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大好;另一个极端是在一些行业中大量民营企业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利润微薄。七是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我国企业发展需要转变过去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至少要占总收入的3%。八是国际市场矿产品和原材料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对国内企业影响较大。经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6年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综合指数同2000年相比已经增长了30.68%。 辜胜阻强调指出:当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虽然是局部的,但也需要警惕。尤其是我们当期进入高成本时代,成本推动的因素十分显著。当前要鼓励企业积极内部消化而不是向外转嫁高成本,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一是企业信息化。顺应信息化潮流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ERP系统,联想的生产管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库存周转由1995年的72天降到2000年的22天,节省资金21亿元。二是产业集群化。曾经发生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武汉钢架结构项目的竞标中,武汉本地有很好的钢铁企业,但其钢构企业的吨钢报价高于8000元,否则就要亏。而远在浙江萧山的钢构企业的报价仅为5000元,差距很大。其原因是萧山钢结构产业集群使其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三是发展集约化。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大员工培训力度,重视员工激励,塑造学习型组织,实现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与社会生产的要求相符合。同时,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黑色制造”向“绿色制造”的转变。四是战略归核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掀起一股反对多元化的浪潮,一些大企业纷纷开始实行归核化战略。目前,大约80%的民营企业是多元化发展的。从战略意 义上来讲,“归核化”是对多元化片面追求业务范围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五是管理现代化。在现代管理中,先进的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而发达国家只有10%。管理现代化还涉及到治理模式问题。例如,浙江和广东的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有的不能接班,有的不愿意接班,有的接了班,但上一代“退而不休,垂帘听政”,新老代沟严重,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还存在相当多问题。六是布局合理化。当前企业布局并不均衡。在东部一些地区,迫于土地、能源、环境的压力,当地原有的占地面积大、产品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外迁。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富士康迫于深圳成本上升的压力,已向中部武汉转移。七是经营国际化。企业既可以通过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应对高成本。“二战”以来,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等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按照梯度由美国向日本、西德再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地区进而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要素成本的提高,我国的企业也可以“走出去”,向要素资源更廉价的地区转移。在政府层面,政府 要通过降低税负,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十五”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速为10%左右,而税收年均增速却在20%以上。一些地区“中央靠税,地方靠费”的现象严重,私营企业非税收负担依然较重。在企业自身消化的同时,政府应适时、适当地降低税负,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5G1)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