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西方在污染中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 11:39 经济观察报
侯东民 正值西方对中国环境问题批评升温之际,西方部分学者最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英国 “新经济基金会”(NewEconomicFoundation)的最新报告说,西方国家依赖中国产品,从而变相地把废气排放量转嫁到中国。该机构还提出,气候变化的讨论焦点应从商品生产国转移到商品消费国。日本《呼声》月刊11月号也发表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竹村真一题为“是全世界在污染中国”的文章,认为中国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相应的环境负担也就集中到中国。目前,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的环境问题有自己的原因,中国环境管理的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但“西方污染中国”说,并非完全偏执之辞,值得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进一步解读。 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西方“三高”模式继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消费主义兴起,很快形成了所谓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三高”发展模式,曾受到尖锐的批评。1972年以后,世界环境运动开始显现积极的实际成果,但这些成果几乎完全发生在发达国家,环境恶化则继续留在发展中国家。 1970年代以后,西方所谓“三高”中的经济总量(高生产)、消费水平,继续成倍提高,环境状况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似乎说明,依靠环境治理,高生产、高消费与高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可以脱节的。在消费持续提高基础上缔造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发达国家标榜的追求,也为世人普遍认同。这一时期西方的环境意识,以及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方式,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津津乐道。尽管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保持对西方消费方式的批评,但经济学、经济学家与大众的期望与这种批评态度正好相反,美国消费者的支出减少,通常被看做是最敏感的影响世界经济景气度的负面信号,全世界似乎都期望美国消费永远不断地增长。 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使西方内部一些“急性”环境问题(有直接而较显著的当地致病性),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得到了较大改善。在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涉及全球利益的“慢性”问题上,西方经济与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给全球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首先,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消费水平提高,导致其资源消费大幅度提高。例如,西方著名环境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曾指出,美国人如果保持2个人拥有一辆汽车,按平均年龄65岁计算,其一生就要消耗10吨钢材。但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汽车保有量1.2亿,到2004年,不到3亿美国人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4亿,而人均预期寿命也已经达到75岁以上。目前美国年人均消费粗钢约330公斤。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资源过度消费的情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西方要继续提高消费水平,同时还要减少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越来越多的廉价生活消费品,也成为一种必然。中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不过是这种必然与中国经济发展一定时期产生了结合点的结果。在这一意义上,西方1970年代以来努力使环境负面影响“外部性内在化”的过程,只在国内是相对有效的,但通过转移污染企业,扩大生活消费品进口,其对国外环境影响的“负外部性”规模却在扩大。 上述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国那样消耗资源的话,需要5.3个地球才能承担全人类的消耗量;如果像法国和英国的消耗水平,则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中国则为0.9。 西方污染中国也表现在西方消费模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 我们说西方污染中国,不仅仅是指中国接纳了西方污染较多的企业,以环境为代价为西方生产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也是指西方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模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 如果深究一下,西方生产、消费方式为什么导致如此大规模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就不能不看到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托,即二战以后,西方现代科技造就的越来越高的生产效率,企业越来越大的生产规模,使制造这些产品的公司日益依靠于消费者不断弃旧迎新的消费模式。西方学者早就指出,西方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生产,如果不能形成消费者在较短时间内 (相对于产品寿命或产品可以达到的寿命)更新的需求,已难以存在下去。在各种消费品生产中,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在某种意义上,西方经济模式与高消费、过度资源消耗已经融为一体。 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购买力的提高,这种生产、消费模式在许多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经济与消费者。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日益紧密相连的今天,我们也已经不能想象,中国的纺织品、家用电器、电脑、手机、汽车等等的生产,如果不是靠消费者不断追求流行样式而弃旧迎新,其造成的产业萎缩与失业,会对国内和世界经济造成多大的冲击。但如果世界几十亿人口解决温饱后,不断提升这种消费模式,必然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目前仅中国每年生产的棉布就可以供应世界65亿人口每人7米,鞋子基本可以供应每人1双。 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中国那样消耗资源的话,人类只需要0.9个地球,这似乎是表扬中国。但考虑到中国人口增长,收入及消费水平刚刚爬坡,人口中还有9亿农民省吃俭用,城市人口中也大量存在中低收入群体,显然,如何造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生产模式,依然是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西方污染中国”反映的是对可持续发展应更深刻地理解与行动。 深入解读 “西方污染中国”,我们看到其背后综合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结20世纪世界环境运动时所言,“可持续发展还只是一个假定”。可持续发展需要更深刻的理解与行动。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坚持对西方消费模式的批判,在国际舞台上应对力争转变西方“三高”发展模式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应高度关注英国“新经济基金会”报告指出的问题讨论的焦点应从商品生产国转移到商品消费国”这一合理建议所蕴含的政策含义,西方在承诺二氧化碳减排责任时,应做到同期其进出口贸易不得变相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这不仅仅是符合中国的利益,同时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国内,则不仅要继续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这方面确实还要向西方学习,继续转变产业结构,而且要在生产、消费方式方面,真正探索一条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当然,这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