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3位银行家眼中的中外交锋:谁更具比较优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11:15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报道 本报记者 周炳林 本届“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非常关注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在本报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对63位中外银行家的面对面采访中,我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分别就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贷风险管理、创新、客户服务、公司文化、信息系统、声誉及品牌效应、法律及制度环境等9个维度、共69个子问题,对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比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期“外资银行在华生态调查报告”将开始对这一部分的统计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在中国,中资银行公司业务收入占比在80%以上,很多外资银行的来华发展也因主要服务于母国公司而使其公司业务占据主要位置。因此,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对以上69个客观问题限定在公司业务的范围内。 我们提供给银行家的选择答案分为7种,完全正确得5分、部分正确得4分、既不正确也不错误得3分、部分错误得2分、完全错误得1分,以及不适用(NA)和不知道(DK)。 政府背景强化中资行优势? 我们在第一个维度“公司治理”设置了7个问题,第一个问题(A1)“政府的最终多数所有权及控制权,使中资银行较外资银行具有比较优势”获得的平均得分为3.36,显示有一定的赞同倾向。需要注意的是,中资银行家对此问题给出的平均得分仅为2.95;相反,外资银行对这个问题赋予的分值较高,其中日本、马来西亚的银行家给出的平均分数最高,达到4.43和4.50。 (A2)“较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管薪酬的激励机制及员工持股计划,使中资银行较外资银行具有比较优势”被普遍认为是部分错误的,平均得分2.18,中资银行家与外资银行家在这个问题立场相对一致,平均打分都在2左右。 受访银行家也不同意(A3)“董监事会结构(即每家银行同时具有董事会及监事会),使中资银行较外资银行具有比较优势”的提法,这个问题的得分为2.42。至于个中原因,一些外资银行家认为,类似监事会机制的治理结构在很多外资银行机构也存在,可能仅是叫法不同。 问题(A4)“在中资银行中,非控制性战略投资者的存在使银行拥有比较优势”得3.52分,(A5)“在外资银行中,非控制性战略投资者的存在使银行拥有比较优势”得3.17分,这一定程度上显示非控制性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在中资银行要大于外资银行。来自日本、印度、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的银行家群体在(A4)问题上的打分均在4以上。 (A6)“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更少发生关联借贷”平均得分2.00,是恰好位于部分错误的分值,中资银行家群体对这一提法的反对程度更甚,他们仅给出1.63的分值。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还有不少银行家认为(A6)应是完全错误。 (A7)“政府对中资银行和政府间董事及管理人员的任命互调,使中资银行较外资银行具有比较优势”的平均分是2.60,显示该提法被认为微弱不成立。在答案的结构上,相对于银行家群体,金融专家群体的反对程度更甚,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银行家平均打分是2.67、2.73,两个地区的金融专家的打分则只有2.17、2.33,这可能意味着这个问题在理论的角度上更不成立。 流程再造有利于竞争力 第二大维度“内部控制”有7个子问题。(B1)“中资银行对员工行为的管理比外资银行更严格”的提法得分2.21,被认为部分错误。在这个问题上,金融专家的反对程度也要大于银行家,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金融专家打分仅为1.83、1.67,中外资银行家的答案结果则较为集中,分地区之后,银行家的平均打分都在2.1到2.5之间。 (B2)“在会计制度的实施上,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更一致和严谨”的评价也被认为接近于部分错误,得分1.93。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中资银行家的看法要更加温和,平均打分达到2.53,中国香港、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银行家,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金融专家的打分则要低得多,分别为1.81、1.00、1.33、1.67、1.17。这可能说明,会计制度变革的成效可能先在内部被感知,同时会计制度声誉的变化也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银行家们认为(B3)“相对来说,中资银行中的欺诈和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基本成立,得分为3.81分。在这个问题上,中资银行家更倾向于认为既不正确也不错误,得分接近3,但外资银行家的打分普遍较高。同样地,这一结果可能也与内部控制成效先从内部被感知有关。 (B4)“欺诈和腐败现象一经发现,中资银行会施行比外资银行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得分3.36,比较靠近既不正确又不错误的区间。一些认为这一提法正确的银行家会提到在中国内地,中资银行家因是国有企业员工,有公职人员的特性,所以赞同其欺诈和腐败的受罚会更严重;而持不赞同意见者则认为外资银行人员欺诈和腐败也会受到坚决的追诉,其中包括刑律的追诉。 (B5)“在争取和留住公司业务客户方面,中资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其拥有相对于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B6)“在控制成本和保证效率方面,中资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其较外资银行具有比较优势”的得分分别为2.46、2.00。银行家们认为中资银行在公司业务拓展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他方面,而非“内部控制”。 大多数银行家愿意鼓励银行业务流程的改革,问题(B7)“目前,领先中资银行所实施的包括激励机制改革在内的流程再造,会提高银行的效率乃至竞争力”被普遍赞同,平均得分达到了4.23。在这一点上,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除了日本、新加坡的银行家对此仍有所保留之外,其他地方的银行家的平均打分都在部分正确,即4以上。 信贷风险管理尚存差距 第三个维度“信贷风险管理”的中外资行竞争力比较共分7个问题。 尽管银行家对于中资银行员工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解出现了正面的判断,但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仍有不少差距。这种差别主要来自地域,而非受访者的从业特点,中资银行家和中国内地的金融专家对于本地域在这方面的评价均不低,中资银行家在(C1)“在领先中资银行中,其员工能较好地理解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原则”、(C3)“在领先中资银行中,其员工能较好地理解产生信贷风险的实际业务关系”这两个问题的打分为4.00和3.87, 中国内地的金融专家则是4.33、4.17。外资银行家的低评价将这两个问题的得分最终拉低。 中国内地的银行家在评价(C2)“在领先外资银行中,其员工能较好地理解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原则”、(C4)“在领先外资银行中,其员工能较好地理解产生信贷风险的实际业务关系”问题上均给予较高的评价,分别得4.43、4.16。外资银行家自身也很自信,普遍赋予了两个问题4以上的正面评价。 而对于(C5)“领先中资银行,以一致的、利润最大化的方法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C6)“领先外资银行,以一致的、利润最大化的方法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不仅是中资银行,一些外资银行家也认为很难回答,即使是在银行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区,利润最大化也很难说是一条信贷风险管理的标准,这里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远不止利润一种。 (C7)“领先中资银行评估及化解信贷风险的方式,使其在中国市场上拥有相对于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得分2.96,显示接近“既不正确又不错误”。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