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经济中长期可否持续增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2日 14:4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撰写 2007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2004年以来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模式,在投资与贸易的推动下,GDP继续高速增长,全年增速预计在11%左右。与2006年不同的是,2007年以来CPI的上升势头明显,目前已达到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8月CPI同比增长6.5%)。宏观流动性过剩成了时下的热点问题。 目前对2007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理论界都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政策层面,政府已经采取了包括税收、利率、存款准备金在内的多种手段来对付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但是,在对付结构性供给变动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时,则一再强调通胀的出现只是个别商品的供给出现了短期困难,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明显。这种判断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建立在中国宏观经济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的。 在理论界,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存在的分歧更大。龚刚、林毅夫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要防止像1998-2002年间那样,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必须要防止货币和投资的过度增长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过度冲击;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07年的中期报告则从实际GDP与潜在GDP动态一致性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中国宏观经济仍保持在快速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中国宏观经济目前没有出现从"过快向过热的转变"的判断。 我们认为,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换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也是探讨在当今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可以持续的问题。因为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美国新经济结束之后,全球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日趋严重,而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适应了美国新经济之后的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经济的整体比较优势。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存在着多重不确定性,特别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持续存在以及将来不可避免的调整过程,也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特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手段的有效性以及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走势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全球经济失衡的角度来分析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内外部失衡的状况下实现的,如果我们认为中国失衡的宏观经济结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失衡,那么,中国率先所进行的结构性调整既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相反,如果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中心国家美国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所导致的。那么,中国单方面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作用有限。同时,对中国本身结构性调整的效应也是有限的。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经济结构影响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话,那么,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是一个内生问题,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均衡决定了其外部不均衡的特征。这也就是结构主义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即把中国的储蓄-投资的失衡视为是"双顺差"的原因。而货币主义的分析,虽然是从中国的外部失衡入手,但是,他们并没有把中国贸易顺差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结合起来,实际上他们也是假设中国的贸易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中国经济结构是由全球经济结构决定的话,那么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时所选择的方法应该是从外部不均衡到内部不均衡的分析。 (2)对全球经济失衡性质的判断。做出这样判断的目的在于正面回答如下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全球失衡是由什么原因引发的,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国家引发的还是由外围国家所引发的?这次全球经济失衡是实物经济领域的供求失衡,还是国家间的利益分配失衡?全球经济失衡是否可以持续,目前全球经失衡所积累的风险是否已经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拐点?中心国家美国针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了哪些调整,未来还会采取什么手段。 (3)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外部均衡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在外部均衡方面,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攀升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显现,还是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产物?此外,与贸易失衡直接相关的另一个外部失衡现象是外汇储备的急剧上涨所引发的流通性过剩,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资产价格的上涨。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中国的资产市场是否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的目标?中国实际资本账户开放的状况究竟如何?中国金融风险积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如此等等问题构成了我们刻画中国外部经济特征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以这些分析内容为基础,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