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结构通胀与全面通胀截然不同建议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01:36 第一财经日报

  徐以升 陆媛

  “我们应该停止关于中国是否出现严重通胀的争论了,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关注总体通胀。”尽管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上周发布的报告里语气斩钉截铁,但关于中国是结构通胀还是全面通胀的争论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加大。而这种分歧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建议思路。

  结构通胀

  上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CPI上涨作出了官方解读。他认为,今后几个月CPI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他预测CPI涨势在第四季度会有所回落。

  姚景源给出的理由是,8月份以及近几个月CPI走高的主要因素仍是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8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5.9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90.8%。而根据

商务部监测,国内猪肉批发价格连续数周回落,到明年二季度,猪肉供给会发生很大变化,肉价上涨势头也会得到有效遏制。

  姚景源进而指出,今后几个月CPI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没有必要担心物价的全面上涨。目前的价格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

中国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也不能说到了全面的通胀。

  持同样结构性通胀观点的还有瑞士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

  安德森上周指出,虽然CPI上涨,但只有5%的价格构成上涨,如猪肉、鸡蛋等,而95%的组成部分都是平的,并没有什么变化。到今天为止,5%的上涨依然没有扩展到CPI的其他篮子里。

  基于此,瑞银给出了完全不同于高盛的通胀预期。安德森称,到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第一季度CPI将会回落到2%或2.5%。

  “并不是说中国没有一个构成基础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有工资不断上升的压力,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压力,另外还有

能源价格不断上升的压力,从中期来说肯定通货膨胀的数据是会上去的,但过去几个月CPI一下子从2%升到6.5%,原因不是来自于这个。”安德森说。

  高盛:通胀预期显著上升

  姚景源和安德森的观点代表了典型的结构性通胀观点。而高盛等投行的学者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梁红在上周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食品价格通胀体现的是需求的扩张,而非暂时性的供应短缺。此外,未来的通胀预期,包括在非食品领域,显然也已经显著上升。

  基于此,高盛判断,尽管非食品价格通胀目前仍然稳定,但粮食价格可能也会很快加入到上涨行列之中,非食品成分也可能很快上涨。未来几个月CPI增幅达到7%甚至更高水平的可能非常大。

  分歧不仅表现在对通胀性质的判断,还表现对经济整体形势的判断。梁红指出,除了CPI增幅达到11年来的最高水平外,中国近几个月的GDP增长和工业增加值也实现了创纪录的新高。

  而安德森则试图纠正,“但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要忘记,我们要看GDP增长11.5%是由什么组成的,国内的需求、投资和消费实际上只有9%甚至还不到9%,这2%到2.5%的差别是进出口造成的。”

  最优政策之争

  对通货膨胀是结构性通胀,还是全面通胀的巨大分歧,以及引申出的对经济整体判断的分歧,也带来了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两种不同判断。

  安德森指出,虽然中国央行一次又一次提高利率,但如果仔细看一看央行的流动性政策,最好的一个说法是中性的,真实利率在中国并没有上升。

  “中国经济在供应方面增长11.5%,而国内需求方面只增长了9%,这绝对不是过热经济,解决的办法也绝对不是把信贷紧缩以放缓经济增长。因为不是需求过热,如果采取的措施真正要放缓需求,产生的作用完全是相反的,这样会进一步推动贸易增长过快。”他说。

  而梁红则认为,中国最优政策选择应该包括温和的加息以及人民币的大幅升值,而如果决策者按兵不动,或政策调控力度较弱,将在更大程度上归因于对宏观形势的误读。决策层观望确认更广泛的通胀压力的时间越长,最终将通胀率降至适宜水平的难度可能越大。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