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困境·经典理论
本报记者 肖可整理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究竟有利还是不利呢?经济学家对此没有一致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1)有利论。有利论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润滑剂”。理由是:第一,通货膨胀引起
的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的影响可以增加利润,从而刺激投资;第二,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税”可以增加政府税收,从而增加政府支出,这就刺激了经济发展;第三,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富人的储蓄倾向又大于穷人,所以,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剧收入不平等而增加储蓄。他们强调,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尤为重要。
(2)不利论。不利论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理由是:第一,在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状态,从而使价格推动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无法正常发展;第二,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社会动荡,从而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第三,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紧缩性政策会抑制经济发展;第四,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最终结果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采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
(3)中性论。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货币在经济中是中性的,从长期来看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如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经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
目前理论界对通货膨胀大致有六种理论:
1 需求拉升通货膨胀论
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或者是“因为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的价格可得到的供给,所以一般物价水平便上涨。”总之,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于引起总需求过大的原因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强调实际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二是货币主义的解释,强调货币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
2 供给推动通货膨胀论
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成因分为工资成本推动型、利润推动型和进口成本推动型。
3 供求混合通货膨胀论
这种理论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或总供给,而是这两者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价上升,这种物价上升会使工资增加,从而供给成本的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开始的,即成本增加引起物价上升,这时如果没有总需求的相应增加,工资上升最终会使减少生产,增加失业,从而使成本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停止。只有在成本推动的同时,又有总需求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才能持续下去。
4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这种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的过程。
5 预期通货膨胀论
预期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它也会由于人们的预期而持续,甚至加剧。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而预期往往又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在产生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要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把这种预期作为指导未来经济行为的依据。
6 惯性通货膨胀论
惯性通货膨胀理论也是要解释通货膨胀持续的原因,但它所强调的不是预期,而是通货膨胀本身的惯性。根据这种理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会由于其本身的惯性而持续下去。这是因为,工人与企业所关心的是相对工资与相对价格水平。在他们决定自己的工资与价格时,他们要参照其他人的工资与价格水平。这样通货膨胀就会由于这种惯性而持续下去,因为谁也不会首先降低自己的工资与物价水平。只有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才会由于工资与物价的被迫下降而使通货膨胀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