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的公众形象为何没“气质”

  昨日,中国政法大学[微博]在官微上正式宣布,将聘请邓亚萍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她的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一些法大学生及校友此前就已表示质疑,认为不符合程序,过程黑箱。激烈者更是说,“为洁身自好,决定逃离”。

  这个事情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两个公众形象走下神坛:一是邓亚萍自己的公众形象,另一个则是学位、教授的金字招牌褪色。

  自从邓亚萍接过人民网“即刻搜索”总经理一职以来,她的公众形象就一直就没有翻过身来。在百度[微博]上搜素“邓亚萍”,第一条蹦出的联想词条仍是几年前那个“败光20亿”。事实上,这个数字一直在辟谣,但从未征服人心,因为邓亚萍从来没有为此致歉,或者给出解释。而她在过去五六年的一些言论及表现,比如马航失事事件中邓亚萍“微笑”参加在马来西亚的劳伦斯颁奖,被诟病为“冷漠”。这个被上纲上线无疑,但邓亚萍一语不发,一副“我命由上不由民”的姿态却让公众形象无可挽回。于是,在法大兼职教授这件事上,尽管邓亚萍体育成就过硬,并拥有货真价实的剑桥博士学位,并非孟浪或傲慢,但公众就是不爽。

  在进入“即刻搜索”之前,邓亚萍的履历只能用励志形容,但励志和自大之间,可能也就一两步的距离。从奥运冠军封神到“学而优则仕”,邓亚萍做得不错。然而一个“华丽”转身,成为互联网的职业经理人,并把搜索当做履行国家责任,就有点不谙世事和不知深浅了。哈耶克总是强调“知识的僭妄”,以为自己一通百通,最后总是碰得鼻青脸肿。“即刻搜索”一战走麦城,邓亚萍的强人形象一朝崩塌,再加上一言不发、一走了之,如此“高冷”,岂不负分?

  还有一个原因,邓亚萍也是在为滑落的大学荣誉当炮灰。不可否认,当下一些学校对于官员、明星趋之若鹜,或媚权,或媚名,总是把自己的无价之宝,包括各种学位(本科、研究生、博士)和各种教授(兼职、名誉、客座)作价变现,利益交换。污化往往首先来自自污。在媒体报道中,那些落马官员中,学历注水造假不在少数,这里少不了学校也在暗通款曲。从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从博士毕业到当上教授仅用5个月,到最近中石油三名“高管”的论文被曝出涉嫌严重抄袭,这样的例子屡屡见诸媒体,至今已觉不新鲜。

  相形之下,邓亚萍毕竟是剑桥的经济学博士,聘任兼职教授除了程序问题,似乎也能说得通。但法大在声明中又画蛇添足,明言是为了促进学校乒乓球的水平。如果只是为了乒乓球,给邓亚萍一个教练名分即可,何必非得是教授呢?难道,学校主要看的是气质?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