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3日 19:03 中国企业家 

  文_本刊记者 李原

  1937年,民族抗战全面爆发。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把中华民族拖入灾难深渊,也中断了中国民族工业崛起的“黄金十年”。

  1927年到1937年“黄金十年”的说法,来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从1928年开始,依托于货币制度改革和工业建设计划,中国经济开始恢复元气。从1931年到1936年,中国工业年增长率保持在9.3%。10年间,中国修建了8000公里铁路,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年代翻了一番。

  城市化进程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推进,1937年,中国出现了北平、上海、天津等人口过百万的大型城市。

  繁荣和现代化之路初见曙光,就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战火打破。历史学家罗荣渠估计,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延误了20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年间,沿海经济发展重点城市几乎全线陷落,上海的金融产业几乎覆灭。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攻破。南京、武汉、广东和山西的军事工业陆续搬迁往内地,一些著名的私营企业家也将产业迁离日本人的行军路线。

  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民生凋敝,经济由国民经济过渡到战备状态,举步维艰。但仍有许多爱国和活跃的民族企业家没有安于命运、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或为国救亡图存、参与物资撤退转移;或在后方发展经济、支持前线战事;或在沦陷区坚决不与侵略者妥协合作。在抗战胜利后,他们也第一时间投入到生产恢复中,保存了民族的经济血脉。

  卢作孚: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柳传志曾谈到,自己最佩服的近代实业家是卢作孚。

  “我绝不敢跟他比。抗日时期,他为国家运送物资,损失很大。之后又一心做建设,后来蒙受不白之冤。我做事情之前会盘算半天,而卢作孚完全是无私的。如果我处在战争年代会不会那样做,我不知道,但我很敬佩这样的人。”

  卢作孚是重庆市合川人。1925年,他靠乡亲、朋友、地方士绅的支持,用8000元购买了一艘小轮船,创立了民生公司。由于经营得法,到1937年前,民生公司已拥有轮船46艘,成为我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民营企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工业遭到严重损失,迁出工厂不到10%。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从上海、南京、武汉撤退到宜昌的重要工业物资约9万吨堆积在宜昌两岸,不断遭到日军轰炸,还有近10万多入川人员等待入川。

  卢作孚后来回忆说,这些物资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卢作孚向员工发出号召:“国家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民生公司放弃了当年最后5个月里绝大部分的商业运输机会,倾全公司之力,昼夜兼程抢运,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

  这次抢运行动也被誉为中国的“东方敦克尔克大撤退”。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

  卢作孚说:民生公司“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组织,绝对是一个帮助社会的事业。民生公司最后的意义决不是帮助本身,而是帮助社会”。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为民生精神,成为民生公司育人用人、开发产业的指导思想。

  范旭东:后方建厂

  范旭东,湖南湘阴县人,他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1911年,范旭东自日本留学归国。当时,由于食盐由官商合伙垄断,优质精盐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1914年,范旭东决心改革弊政,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自制精盐。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纯度达到90%以上。

  在此基础上,1917年,范旭东又开始创建永利碱厂。在侯德榜等人的帮助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生产出优质纯碱,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

  1937年,塘沽沦陷后,日军包围了久大、永利厂。范旭东要求员工将厂内留下的部分蓝图和资料集中在制碱炉内烧毁。将部分图纸资料秘密保存,为到后方建设碱厂做技术准备。同时,范旭东将工厂向内地转移,继续在后方创办实业。

  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旭东正准备派员分赴久大、永利、永裕等厂接收原有财产之时,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逝世。

  范旭东去世后,正参加重庆和谈的蒋介石和毛泽东中止会谈,一同前往重庆沙坪坝范旭东的家中凭吊。毛泽东为其亲笔书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

  荣德生:宁为玉碎

  抗战时期在沦陷区上海,许多爱国企业家对日本占领者采取了消极和冷漠的不合作态度,他们为此要冒上极大的财产和生命危险。

  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江苏无锡人。1896年,荣氏兄弟发现免税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好,决定筹办面粉厂。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达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生产的“兵船”面粉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1915年,荣氏兄弟又创办了申新纺织公司。申新的“人钟”牌棉纱与“兵船”牌面粉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

  八年抗战期间,荣家在沿海的产业大多没能逃脱被摧毁和劫掠的命运。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化为一片废墟,家族里三分之一的纱绽、一半以上的布机和五分之一的粉磨被破坏毁损,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只有租界内的工厂能勉强维持生产。

  1941年,日商觊觎荣氏纱厂,要他将申新一、八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遭到荣德生严词拒绝。汪伪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亲自来沪,邀请荣德生面谈。荣德生不变初衷,坚决不肯出卖工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抗战胜利前,荣德生拒不合作,深居简出,以搜购古籍、字画自遣,直到时局好转。

  资耀华:货币反击战

  资耀华,湖南耒阳人。1033年到1034年,资耀华于美国沃顿工商管理学院进修。1935年,从美国学习回来的资耀华赶赴天津。当时的华北局势混乱,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资耀华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天津分行总经理。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以战养战,疯狂掠夺。1938年2月,华北成立了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联银券,吸收法币套取外汇,一面贬低法币与联银券的兑换价格,另一方面利用法币深入内地抢购军用物资。

  留守天津的资耀华联络天津市全体同行,在银行公会内巧设午餐会,交换信息,商讨对策,在沦陷区展开了货币反击战。

  午餐会上,大家商议,将存放款法币和存联银券种类严格分开,选择方式自由,银行决不干涉。同时暗中与英、美、法等外国银行一致维持法币信用。法币可以兑取外汇,而伪联银券却根本无法兑换外汇。

  由于天津租界内金融市场上的中、交钞票每千元比伪联银券还高十八元,群众怕伪联银券贬值,纷纷用法币存款。各行大多用伪联银券放款,致使工商业在市场上抢购商品,囤积货物。法币逐渐隐藏,伪联银券泛滥成灾。租界内人民和爱国团体竞相捐款捐物,暗中送往战斗前线,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