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G20峰会时宣布,中国将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SDDS规定公布数据的涵盖范围、周期以及及时性。为此,今年,外汇局也公布了一些统计数据的具体发布日期。而公布数据具体发布日期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司空见惯了。大家关心过为什么IMF主张数据发布具体到发布日期、甚至发布时点吗?公布了具体的发布日期,就意味着除特殊情况情外,数据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发布,不可以晚,甚至也不可以早。这又是为什么?刚刚又拿起的很久以前的《经济指标解读》给出了答案。
40年前,即使在美国,在经济指标发布方面也还没有任何政策。类似失业人数、企业雇用人数变化等,将直接影响收入、需求、利率等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对于这些具有影响力的统计数据的宣传缺少严密有效的规则,从而出现了滥用统计数据的问题。比如,政治家们,企图控制经济新闻的发布,以便在选举时获得加分。书中说,当尼克松总统听说美国商务部将要公布设备开工率上升的数据时,就向商务部施压,让它把公布时间选定在政治效果最佳的时刻。而在这些场合,如果统计数据是不利的,尼克松就会把报告先压下来,直到他确信不会引起太多注意时再公布。又比如,华尔街的公司,也认识到只要放松对数据报告的监管,就能从经济数据上赚取大笔的钱。一些经纪公司则会贿赂记者,以换取记者提早获取数据并撰写新闻稿时,就将新闻稿先透露给经纪公司。这些公司的人,只要能先瞥一眼经济统计,就知道了该交易什么股票或债券,注定几分钟内就可以赚取不计其数的金钱。我想,会不会再比如,有提前获取数据的撰稿人,可能因此上得“头条”呢?
书中还描述到:对经济数据这种明目张胆的操控,激怒了参议员威廉普罗克斯迈,他于20世纪70年代安排国会听证会,质询这些报告是如何公布的。质询不到10年后,美国政府制定了严谨的日程表,对经济数据如何发布做了严格的规定。每次数据发布前,参与数据发布的记者要在严密控制的环境下等待,提前半小时拿到数据后,当场撰写新闻稿,并在严密的监控下,在半个小时后发出。这就保证了公众获得这些敏感信息的公平性。我觉得这是整个故事要表达的关键。看起来,严密数据发布,还有利于反腐呢!关于数据发布时间,人们对不晚发布容易理解,是为确保公众及时获得。但是为什么也不可以早发布呢?数据不是越早发布越好吗?思考前面提到的尼克松干预数据发布时间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理解了。数据就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发布。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我接触统计工作以来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在2003年中国加入IMF的GDDS(数据发布一般标准)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在IMF统计专家帮助下准备中国的数据诠释模板。其中关于数据发布程序是专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以国际收支统计为例,我们向专家解释,我们通过依据IMF标准制定的统计制度或方法采集、核实、加工数据,最终编制为国际标准版式的报表,按照规定程序签字发布。IMF专家不断地询问,在这个过程中各级人员都做什么。我们如实解释说,主要是探讨某项变动较大的数据的原因,或者说分析数据与报告期其它相关数据的拟合度,进一步查找可能的统计错误,是从专业技术角度完善报表质量。IMF专家为什么特别关心数据发布前的流程这个在今天显而易见的问题,我在当时还真的不很理解。当时IMF专家关心的是更高层次的问题,即公众对数据的可获得性,即公平性,而我们当时关心的还主要是统计本身的问题,即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中国承诺加入SDDS,越来越多的部门将对外承诺具体到日期的数据发布时间表。这是中国统计的进步,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进一步融入世界所作出的努力,更是广大公众的福祉。(作者:王春英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