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户外工作者可否发雾霾补贴

2014年11月21日 10:02  新华网  收藏本文     

  中国网事:“APEC蓝”后又见雾霾 “雾霾补贴”可不可以有?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梁爱平 吴燕婷 谢佼)在享受了两周左右的蓝天白云好空气后,19日起雾霾再次来袭,20日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369,属严重污染。而石家庄、天津、郑州等北方大部分城市当天的空气质量均属于重度污染。微博、微信上有网友认为应该根据雾霾的程度及天数向部分户外劳动者发放专门补贴,这项提议一现身立刻引发热议,那么“雾霾补贴”到底可不可以有呢?

  正方:应给户外工作者发“雾霾补贴”

  20日中午,西安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是210,属于重度污染。记者在街头采访了多名环卫工人和交警,他们都表示如果能发放“雾霾补贴”,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好事!

  西安市碑林区长安路的一名环卫工刘女士说,空气不好的时候她会戴上口罩,即使如此,喉咙还是很不舒服。如果能发钱补贴就最好了,就像发高温补贴一样。“而至于多少,我觉得无所谓。”

  西安市高新区的一名交警说,由于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直接接触频发的雾霾和各类废气,交警的身体健康值得担忧。“‘雾霾补贴’必须得发,相当于伤害之后的一个补救措施。但是发了补贴不等于可以不治理雾霾。”

  甘肃市民马龙认为,相对于其他人,户外工作人群受雾霾的影响更直接更严重,他们的权益也受到了损害。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花钱对户外工作人群所面临的健康威胁买单,也无可厚非。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谢朝华就提出政府应以“雾霾补贴”的形式,优先为环卫工、建筑工、快递员、交警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护肺支持,保障市民健康呼吸的权益。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大量网友的积极支持。有网友表示,“雾霾工作者”大多是对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人群,“应该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反方:“雾霾补贴”不能发

  “雾霾补贴”该不该发、该怎么发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高温属于“天灾”,大家都无能为力,发高温补贴体现了公平公正。雾霾则是人祸居多,为何大家要为污染空气的人的行为买单呢?

  上海“80后”小伙任建是一名环保志愿者,他反对发放“雾霾补贴”的理由是经济手段不能替代道德的正当性,如果让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去发“雾霾补贴”,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凭什么要为部分企业或部分人造成的污染买单?”

  有网友还质疑应该由谁来发放补贴,用人单位吗?这名网友认为,如果由用人单位发补贴,等于说这些单位给污染买单,对它们来说也不公平。

  环保志愿者潘晨则认为,人人都是雾霾天的受害者,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把污染的产权明晰,产权明晰之后,谁拿到污染空气的产权,就应交一定的费用。再用这笔费用治理雾霾,有可能形成效用的最大化。“如果企业释放污染的机会成本高,就会放弃排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一名专家认为,“雾霾补贴”发放目前来说很难落实。因为造成这种恶劣天气的原因太多了,没有确定的责任主体,就不知道资金从哪里出。他认为政府可以设立“雾霾基金”,向高排放的企业等收取一定的排污费,作为治理雾霾的基金,一部分用于治理,一部分用于科研,另一部分用来作为公众补偿。

  专家:与“雾霾补贴”相比 大家更愿意看到蓝天白云

  有社会管理方面的专家表示,无论“雾霾补贴”发还是不发,都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钱从哪里来?给谁发?怎么发?“发给部分人群,是不是就变成这些人群的普遍福利,全民发放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名专家认为,几乎所有人都承受着雾霾之害,包括交警、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但是比起补贴,大家还是更希望看到蓝天白云,更希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正是因为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极大影响了公众的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争议。”

  这名专家说,与其研究如何发放“雾霾补助”,相关部门不如进一步加大治污力度,强化执法力度,努力营造出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活环境,让大家的呼吸更顺畅更安全,这才是这场争议最大的价值所在。

文章关键词: 雾霾补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港媒:中国与梵蒂冈达成主教任命协议
  • 体育法拉利官方宣布签维泰尔 阿隆索将离队
  • 娱乐香港影坛大佬向华胜在京病逝 享年64岁
  • 财经现代牧业病牛被匆匆毁尸灭迹 招牌恐不保
  • 科技马云:假货只能靠互联网解决
  • 博客徐静波:高仓健自己选了哪块墓地(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浪教育盛典报名 教育APP哪家强?
  • 洪榕:从券商蜕变看A股梦幻未来
  • 刘光宇:楼市中此时此刻谁最怕叫跌
  • 郎咸平:制造业已下滑到30年的最低谷
  • 许一力:日本央行“偷袭”成功之后
  • 牛刀:美元紧缩的阵痛
  • 陈立峰:注册制将带来怎样的投资机会
  • 洪榕:改革红利进入加速释放阶段
  • 陶冬:沪港通反高潮
  • 叶檀:富公司阿里发债 需要便宜钱
  • 连平: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