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强调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人为限制民众的创造力,人为制造不公平,现行户籍制度被舆论诟病已久是一个事实,这一制度非改不可则更是普遍的共识。关键是改革的方向和启动改革的时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随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则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表示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以上论述说明,冲破阻碍人们自由迁徙、自由择业并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桎梏,这就是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明确的方向。
遵循着这个既定的方向,在公众的热烈期盼中,现在国务院出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可谓瓜熟蒂落。
从意见中可以看出,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大目标,这也意味着,这一人群可能是本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决定中指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对户口本的符号意义略有了解的人也许都会同意:哪怕仅此一点,本次改革就具备了载入史册的价值。
同在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尽着纳税等义务,为城市的繁荣和美好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有一部分人群却不被城市认同,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不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这一点堪称改革开放后中国存在的最大的不公平。一个小小的户口本曾经让多少人深感无助甚至被严重伤害,如今面对它的消失,其乐将何如?
当然,本次改革明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差别化落户政策。特别是在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仍然属于“严控”范围。在回应这一问题时,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指出,“特大城市尤其是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人口的压力太大”。这一表态,换一个角度,也不妨视为其中体现出现实的理性。
然而依靠行政手段究竟不是控制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最佳措施,只有提升中小城市乃至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才是既减轻特大城市人口压力又让户籍制度改革效果凸显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从具备城乡差别的户口本到城乡统一的居住证,公众根据个人意愿自由迁徙的障碍越来越少了,但在“后户口本时代”,两个问题又浮现了出来:政府需要给拥有居住证的人们提供无差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地方政府来说,这种服务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改变,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使不同区域均衡发展一度是中国改革的难题,而在“后户口本时代”,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否则户籍新政的效果就可能面临打折。
中国每一次深得民心的改革都会为社会发展增添巨大活力,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