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哥教汪峰抢头条:就算注定失败也要亮瞎公众

2014年01月11日 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图为陈光标。(图片来源:广州日报)图为陈光标。(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新闻背景

  近日,中国商人陈光标出价10亿美元收购纽约时报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关注。但陈光标的纽约之行并不顺利,他的收购计划纽约时报公司不予置评,对方甚至没有给他会面商谈的机会。陈光标称仍希望收购纽约时报,但希望能找到一个美国企业家联手收购。

  标哥教汪峰如何抢头条

  赵海建:陈光标收购纽约时报的行动,从一开始就被人贴上了“炒作”“哗众取宠”的标签。但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本身并不违反法律,而且这就是他一贯的行为方式。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也正是在这种行为方式下,陈光标做了很多慈善事业。

  王希怡:从基本商业规则看,陈光标的收购是注定失败的,因为纽约时报公司目前市值23亿美元,陈光标只打算出价10亿美元收购。

  李明波:对,人家凭什么打对折卖给你?纽约时报这几年虽然股价跌得厉害,但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让这个传播平台的价值依然非常高。

  赵海建:标哥自己也承认了,这次人家纽约时报连门都没让他进。

  王希怡:我一直在关注纽约时报的表态,从一开始纽约时报就没打算转让,而且就没把陈光标的收购计划当回事。

  赵海建:汪峰真该向标哥学习如何上头条了。陈光标的每一次炒作似乎都很成功。这次他不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开始走向世界了。就像这次,他不仅又轻松上了各家门户的头条和微博的热门话题,甚至连美国媒体的头条都被他抢占了。

  王希怡:这次收购事件已经有了狗血版的新剧情。陈光标在美国向记者派发的名片,有各种各样的头衔,如“中国道德领袖”等,几乎“亮瞎”了美国人。

  李明波:汪峰上头条非常难,但陈光标上头条实在太轻松了,这恐怕是因为他深谙传媒真谛。以这次收购纽约时报为例,当纽约时报拒绝和他洽谈收购事宜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次标哥抢头条失败了,结果陈光标在美国发放的名片几乎亮瞎了公众的眼睛。

  赵海建:美国媒体也开始从恶搞的层面报道此事了。有一本杂志 Slate 还专门在网站上推出了一个陈光标款名片生成器,专门恶搞标哥。网友可以DIY一张标哥式的名片,然后用新名片去收购自己心仪的报纸。

  收购不了了之标哥没吃亏

  李明波:从行业规则看,在美国收购一个纽约时报这样的上市公司,如果真想收购成功,是不可能在谈判前满世界嚷嚷的。真正的大收购谈判前,双方都是要签保密协定的。任何美国商家也不会和这样一个大嘴巴谈判。

  赵海建:纽约时报恐怕从一开始就“怕”了标哥,因为陈光标宣称要“改造”《纽约时报》,“要让它的报道更客观”。西方人在情感上是无法接受这种态度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纽约时报》是客观报道的代表。

  王希怡:标哥看来是真不了解美国人。美国人最怕的就是这种做法。他应该从一开始就说自己能为《纽约时报》创造多少就业岗位,赚多少钱等。这种东西方的差别说到底还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问题。

  赵海建:也许标哥从一开始就没有真心想收购,他也应该知道自己是很难收购到这份老牌报纸的。只不过是他精明地进行了一场低成本炒作,最终还可以将收购失败归因于事先的高调宣传。这一招不可谓不高。

  李明波:陈光标的收购看起来好像哗众取宠,甚至看起来好像很笨的样子,但为他自己和他的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广告效益,他付出的成本不过是去纽约的机票钱。

  王希怡:此前国内很多媒体的调查都证实了,陈光标的高调慈善确实让他公司的业务受益巨大。因为基于中国“首善”的名号,很多单位都会给陈光标一个面子,很多工程项目都愿意让他做。

  李明波:陈光标确实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主要就是在于他的高调行善方式。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过世的邵逸夫先生。同样是慈善家,一个高调,一个低调,究竟哪个更为世人所接受?恐怕不会有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答案。

  标哥或许走在了时代前面

  赵海建:不管怎么说,标哥至少传达了一点正能量,说明中国企业越来越有能力收购国外企业。就在标哥抵达美国的同时,又传出狗不理包子收购美国咖啡巨头的消息。而在法国,越来越多的酒庄都有了中国主人。陈光标这次看起来是闹剧,但他这件事没有做错。

  李明波:但我发现中国企业的收购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硬资产”。但是中国企业在“软资产”领域的收购一直举步维艰,比如收购新闻媒体。此前有中国的报业集团收购美国的新闻周刊也是以失败告终,对方也是根本没把你当回事。

  王希怡:这不仅是硬资产与软资产的区别。除了媒体,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硬资产”收购也很难。媒体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西方不可能在这方面转让给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有巨大差异的国家。

  李明波:我想陈光标之所以被外界很多人嘲笑,可能是因为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二十年前,谁能想象到一家中国汽车品牌能收购沃尔沃?未来中国政府就应该大力鼓励企业海外收购“软资产”。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日两国大使在BBC节目中激辩钓鱼岛
  • 体育风云人物颁奖:林丹李娜荣膺 恒大夺两奖
  • 娱乐陈思诚佟丽娅本月成婚 邀数百名圈内好友
  • 财经不动产登记逼官员炒房客抛售房产
  • 科技CES2014:未来汽车会是什么样?
  • 博客盘点2013年我们一起经历的新名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防作弊出新招:学生进考场才知考啥
  • 陶冬:美非农失前蹄 欧央行谋后招
  • 黄有光:建议高考男女生分开录取
  • 江濡山:五问肖刚 你有杀手锏吗
  • 林采宜:2014我们可能面对的风险
  • 谢百三:证券史上最糟糕的新股改革
  • 连平:新年物价运行将维持平稳态势
  • 西向东:从陈光标名片看国人土豪情节
  • 张化桥:重庆不缺水吗
  • 叶檀:公务员养老金高不高是伪命题
  • 龚蕾:一张图看全球生活成本最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