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若马六甲海峡断流中缅管道相当于中缅公路

2013年06月17日 09:56  《财经》杂志 微博

  辨析“马六甲困局”

  若马六甲海峡真的“断流”,中缅管道的作用大概与抗战时期的“中缅公路”差不多。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再陷“抗战困境”是难以想象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增量占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量的一半。中国是石油天然气生产大国,也是油气消费大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六成,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也快速跃升至30%上下。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建成在役的71835公里和在建的38648公里长距离大型油气管道(600公里以上)中,有50%左右都与中国相关,这主要是中国境内的主干管道和与中亚俄罗斯相连接的油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的贯通建成,是近十年来中国第三条陆上油气进口大通道,与先前建成的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还有海上油气运输通道,一起构成了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四大能源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具有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条管道,中国把能源资源短缺的中国大西南直接与印度洋连接起来,中东与南亚的油气可以直接输送到昆明和重庆。

  在缅甸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等多重不利条件下,中缅油气管道仍然能够按计划完成建设,这是一个不小的传奇。中缅油气管道贯通,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中国能源行业的重大事件,对世界油气工业而言也是一个重要事件。

  任何大型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和使用,都会对世界油气供应的格局发生影响。大型跨国油气管道项目通常都与地缘政治、资源与管道控制权的争夺相关,与资源国、过境国、消费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中缅油气管道的立项,和“马六甲困局”密切相关。中国进口石油已接近3亿吨,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中东。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对中东的油气依赖不会减少。尽管已经有了中亚、中俄管道,80%的进口油气还是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走海上通道,这就是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有人说,“马六甲困局”是真实的,也有人说这是个“伪问题”。但就现在中国油气进口量来计算,中缅管道满负荷运行的油气运输量,也只是通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10%左右。

  若马六甲海峡真的“断流”,中缅管道的作用大概与抗战时期的“中缅公路”差不多。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已是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中国再陷“抗战困境”是难以想象的。

  “马六甲困局”的前提,是预设中美可能出现全面对抗。“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曾发生过全面对抗,但主要也不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而是两大集团、两个阵营对抗。

  展望未来,中美两国为什么对抗?何以对抗?

  中国不仅是资源进口大国,同时也是产品出口大国,商品的流入流出是双向平衡的,长期流动不平衡的贸易是不可持续的。如马六甲出现“断流”,那必然也会是双向的“断流”。那为什么我们对流入能源的“马六甲困局”那么在意,而对流出产品的困局却不那么在意呢?

  不认同“马六甲困局”,不等于反对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凡位于江边的大城市,跨江的桥梁必然是越建越多,而总是觉得不够用。跨江大桥、跨江隧道,不管建了多少,几乎总是最拥堵的交通瓶颈。

  对于油气进口大国中国而言,我们还要建设更多的油气管道。战略上讲,只有满足原油进口总量15%左右的三条陆上油气通道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中缅油气管道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管道设计、计划、采办、施工组织管理的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行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不仅建设了西气东输一、二、三等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骨干油气管网,还参与投资建设了中亚和中俄等主要油气进口大通道。近期,中石油承建的缅泰输气管道工程,中石油中标中亚输气管道C线乌国段和伊拉克原油外输管道工程等,就是中国油气管道工业进入世界一流管道建设者行列的见证。

  其次,设计并建成中缅油气管道,彰显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国家的崛起,和发展自信的支持帮助,任何大型跨国油气管道的规划、投资建设并按计划完成,都是不可想象的。

  美加的keystong XL输油管道、俄罗斯的“北流”天然气管道、欧洲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还有历经数十年没有实质进展的TAPI天然气管道,它们的反复、拖延和举棋不定,大多都与所在国对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判断和定位有关。这一层面的因素是决定性的,远高于公司层面的战略和运作。

  但是,讲战略意义不等于忽视商业利益。没有商业利益的油气项目,就没有了可持续的基础。

  在翻阅过的大量相关资料里,我没有找到足够的信息,可以对中缅管道项目的经济性做出合理的判断,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多是停留在其战略意义的评判上。

  中亚、中俄管道在建设之初,其上游的资源供给和下游的需求就已足量清晰地被确定下来。但中缅管道则很不同,管道建好了,而上下游两端的“资源”和“炼化”还“急需确定和建设”。

  中缅原油管道的运输能力为2200万吨/年,需要新建同等规模的炼厂来消化。

  我的关注是,中国炼化能力已经大大超过需求规模,石化行业似乎又在重复钢铁工业的老路。谁都知道重复建设会造成巨大浪费,但重复建设的冲动就是压制不住。地方抢项目,中央批项目,“下不为例”复“下不为例”,恶性循环似乎永无尽头。

  作者为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作者:陈卫东/文 】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美国特工曾混入成飞集团窃取歼20情报
  • 体育央视3问:国足尽力吗? 联合会杯意大利2-1
  • 娱乐王菲16岁少女清纯简朴旧照曝光(组图)
  • 财经专家称地方债可能通过房产转嫁给老百姓
  • 科技谷歌疯狂项目:用热气球提供无线网络
  • 博客徐达内:痛打落水狗是中华民族传统
  • 读书既热闹又出故事的王朝:大宋往事
  • 教育2013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四六级真题答案
  • 育儿一定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两男童溺亡
  • 西向东:棱镜门的美国民意
  • 水皮:打不死的A股将会站起来
  • 龚蕾:影子银行产生与风险分析
  • 姚树洁:斯诺登是中国还是美国英雄
  • 洪榕:高层关心股市比不上关心足球
  • 孙立坚:为何一有危机 热钱就去美国
  • 陶冬:市场又去杠杆 联储再谋退出
  • 姚树洁:邓文迪劈腿的代价与收获
  • 洪榕:中国特色股市心病还需心来治
  • 太友:2岁杰出人才暴露安居房滥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