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日前,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考试正式开考。宁波国考考场前出现不少豪车,一对情侣开宾利前来参加考试,男方前后考过6次,因为女友母亲要求:考不上公务员,别想当女婿。 (11月26日《现代金报》)
当年房价往上窜的时候,专家老总们“华山论剑”,此后“动因论”五花八门,其中就有著名的“丈母娘刚需说”——丈母娘要房子,于是准女婿就多了买房的“刚需”。宁波国考的事例似乎又说明,当丈母娘要公职的时候,国考就成了准女婿的“刚需”。好在,丈母娘也不是狼外婆,姑娘说得很实在,“考不上,莫非还真把我们拆了不成! ”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逼着准女婿参加公考的丈母娘或者有点略显夸张,但其实任谁都看得出来:丈母娘把公考弄成“刚需”,本质未必在于“公务员”这个职位,而是偏执于女儿未来生活的安全感。一份收入调查前几日在民间流传,调查内容为“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数字各有不同,但“人心思稳”的取向跃然其间。也许,沧海桑田之后,上一辈人更看重职业的稳定预期,虽然有些“市侩”,不过情同此理。
公务员热常年不得 “退烧”,一方面固然有 “就业刚需”的客观原因,譬如,教育部刚刚发布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另一方面,显然有着类似 “准女婿”般更复杂的主观因素。
一个公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不过是郎情妾意般的个人自由。但如果各行各业的精英都蜂拥去做公务员 (譬如研究生争当清洁工、IT精英安于一张报纸一杯茶),则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想必是出了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一是财富未能给民众更多安全感。 《孟子》有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准女婿开豪车,甚至还进了事业单位,但丈母娘还是觉得“不甚靠谱”,逼着其成为真正 “体制内人”——说到底,是对财富与能力的不信任,而只相信权力能庇佑公民权益。这个想法当然是不对的,但在现实中,我们似乎又时常验证着这种逻辑。尽管法律已经明确规定 “公民合法私产不受侵犯”,“非因公共利益不得征收征用公民私人财产”等基本原则,但在监管失灵或监察真空的地带,无限扩大的“公共利益”有时还是会成为侵犯私产的合法借口。当财富不能带来更多安全感时,随时随地的“不踏实”就会加剧私权的不自信、不安稳,进而寻求“公务员”身份来平定这种惶惑感。
二是在道听途说或者耳闻目睹的现实中,不少人对权力弹性仍寄存着无尽想象。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承认,想象中的“公务员特权”是报考公务员的最大诱因。这样的想象未必没有事实来佐证——以下真实的故事可以说令人深思:山西青年马啸大学毕业后,拒绝父母安排的工作选择北漂,干了5年编辑终于等到晋升机会,却被副社长推荐的关系户挤掉;去年年底,心灰意冷回到山西,在父亲的庇护下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系统,再次用关系挤掉了别的竞争者。上升通道的狭窄、多姿多彩的 “拼爹”,令公职多了稳固而长袖善舞的公共预期。
此外,有钱的也要混个“公职”,这在当下而言,或者也代表了社会对职业尊卑的现实评判。中国经历过长期的重农抑商传统,金钱与地位、财富与能力、资本与价值……这些本该对等的关系,确实还未能完美匹配。于是,更多“丈母娘”便坚定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公务员是“官”、非公务员是“打工仔”。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只有构建起“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体系”,让公务员之外的其他行当不只是嘴上推崇的职业,公职岗位才不会继续“一枝独秀”。
(作者为资深评论人士)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下一篇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