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打破茅台与餐桌的恶性循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9日 03:19  京华时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金苍

  国务院严控“三公”经费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白酒价格下滑,正可说明对于公款消费,需要更根本的源头治理。

  贵州省委书记都对媒体说,“别把茅台酒和公款消费必然联系起来。”但现实很难不让人把茅台酒跟公款吃喝联系起来。近期,茅台酒等高端白酒价格下滑,市场价大跌500元以上。专家分析,除了季节性因素、整体经济下滑等影响外,严格控制公款消费的禁令,是一个重要原因。

  谁在喝茅台,在没有翔实调查、权威统计的情况下,确实难以说清。不过,就公款消费而言,从天价优盘到万元餐费,一系列案例让人看到“只点贵的,不选对的”,是这一消费种类的特殊之处。尤其是公务接待,酒酣耳热之际也难以细细体会“舌尖上的中国”,只有“酒瓶上的商标”“发票上的数字”才能更让人看到“诚意”、展现“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茅台作为高档白酒的执牛耳者,自然难逃嫌疑。

  从经济学角度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在“不上茅台,就不上档次”的认识之下,茅台酒必然炙手可热,各种高档白酒跟风成长。有了供给,又会进一步刺激需求。天价酒成为酒单上的常客,才让人知道“上档次”和“不上档次”的区别;这又会进一步演变成公款宴饮的“时尚”,没有“拉菲”怎叫请客?更何况,面对种种看了眼馋嘴馋却腰包一紧的东西,自然可以在公家埋单时尝尝鲜。于是,需求供给陷入恶性循环,天价酒与公务接待水涨船高。

  实际上,一些白酒定价较高,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比如一些真正的年份酒,产量较少,口感可能确实也不错,供需缺口使得价格攀升。但更多的时候,白酒、香烟等价格偏高,是一种定价策略,针对的是特定消费群体。商家逐利,本无可厚非。但在公款消费天价商品问题上,公款消费者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顾消费性质、不顾现实需要,一味讲面子、求档次,不仅是铺张浪费,更与我们的宗旨相悖。

  茅台酒只是公款吃喝接待的一个表征。除了高档烟酒,各种奢侈品、高尔夫等高档娱乐场所,也应该是治理公款消费、公务接待的焦点。国务院严控“三公”经费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白酒价格下滑,正可说明对于公款消费,需要更根本的源头治理。从预算控制,到报销审核,再到审计监督,能用的方法很多。但只有真正执行起来,才能真正遏制公款奢侈消费的腐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