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3日电(记者崔玉娟)如果拿着高薪,你是否会选择回到农村给留守儿童当“爸爸”?如果你是一线城市的一名白领,你愿意到大山里长期当老师吗?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能放下架子去扫大街吗?刘磊、孙影、刘普林会,而且他们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今天,他们三人作为第二十期“劳动·创造·奋斗——我的青春故事”励志教育在线访谈嘉宾,做客中青在线,与网友互动。
刘磊的幸福源自“孩子的笑脸和老人慈祥的眼神”。刘磊退伍后,在外打拼了几年,有了积蓄,辞掉工作,投入10多万元,在家乡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成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后来又毛遂自荐当上当地敬老院的院长。刘磊帮扶留守儿童近10年,照顾孤寡老人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
“如果我离开,会觉得心里很失落,并且我一走,这些老人、孩子会觉得失去依靠。遇到再多的困难,看到孩子的笑脸、看到老人慈祥的眼神,我就觉得非常幸福。”刘磊面对网友“公益是否一定要跟吃苦挂钩”的质疑,坦诚地说,他没想要去得到更多的回报,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做一点事情,让别人感受到阳光,自己就觉得很幸福了,心态端正了,心境就好。
孙影的幸福源于“拉开门就能看到孩子们送的野花”。深圳白领孙影几年前辞掉工作,参加“募师支教”项目,2006年8月、2007年9月两次赴贵州深山支教。
2008年8月起,孙影通过采集求助信息、联络爱心捐助,累计参与募集善款400多万元,联系筹建了9所希望小学,为400多名贫困生联系到了爱心资助。
孙影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孩子们的回应。“他们的心情你可以直接感受到,孩子们上学的时候会从山上采野花放在你的门口,你清晨拉开门就能看到一束野花,从心里面感到特别幸福。”孙影的希望不是她的学生将来都考上名牌大学,“我唯一的希望是我所有的学生在童年幸福、快乐。”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大二学生刘普林因为替妈妈扫大街引起关注。他的幸福观是:“我虽然自己生活上有点困难,但是我可以周末回去跟爸妈一块儿吃饭,或者跟我妈一块儿扫地,在学校可以跟同学一块儿踢足球、一块儿学习,到图书馆里面一块儿看书,生活很充实、很幸福。”
开始,一个大学生扫地招来很多异样的眼光,后来,无论是附近的居民还是学校的同学,都给刘普林很多帮助。路人的一句问候、同学帮忙收的空矿泉水瓶,让刘普林感到温暖。
从事公益事业的刘磊和孙影认为,幸福感不是金钱和权力可以衡量的;在大学生刘普林看来,幸福不仅来源于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更源自精神层面的满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