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曙光
继去年春节天价客房和天价鱼之后,三亚今年春节的天价海鲜事件再成社会舆论热点。又是道歉,又是调查,又是征求证据。似乎成了天大事。但问题是我们在争论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如果这个前提不搞清楚,一切只不过是一场闹剧。如何认识这次“宰客”事件需要分成几个层面。
首先,有无价格欺诈。中国人现在认为的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只要有人买,就会有人卖。如果是明码标价,别说是500多元一斤的鱼,就是5000元一斤的鱼也是合理合法。是明码标价不能说是“宰客”。由政府部门来规定海鲜的市场价格本身就有违市场规律。而在这场争吵中,我们还不知道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了这次天价消费。这使我们的争论失去基本的依据。
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城市餐馆一般都将菜肴价格及图片贴在橱窗上或摆在门口。游客是否嫌贵自己看看再说。免去了进门后吃不起的尴尬。政府部门可以对其是否明码标价,是否货真价实,是否卫生进行管理,但不应该对其价格波动进行干涉。
其次,吃不起的海鲜是否就是违法。这个提法看起来十分荒谬。但现在争论问题的实质就是“三亚的海鲜太贵了,老百姓吃不起了”。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三亚要靠什么吸引游客?以自然资源条件相比,三亚自然资源条件绝不逊于美国的夏威夷,其沙滩及其他景观甚至更胜一筹。但游客到夏威夷很难吃到像样的海鲜。因为美国政府认为夏威夷周边海岸线的珊瑚礁极其宝贵,如果发展渔业将对其产生毁灭性破坏,所以吃海鲜不是夏威夷的旅游特色,但从没有听说过哪个游客对此进行过投诉。而三亚为了发展渔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周边珊瑚礁进行全面破坏,到90年代达到高潮。后来虽然禁止炸礁,但零星的破坏至今未能绝迹。要想吃到更便宜的海鲜,就应该炸掉更多珊瑚礁,下更多的网。国人用“绝户网”已经将渤海、黄海及东海的渔业资源破坏殆尽,现在中国渔民正在以性命与韩国及其他周边国家警察相搏,以满足国人的口腹之欲。吃海鲜是否应该成为三亚必须的旅游项目?这一点游客与管理者似乎都还没想清楚。
再其次,游客越多是否就是成绩越大?社会越进步?春节刚过,各家媒体就纷纷传来“捷报”,春节期间各旅游景点游客人数同比又增长了多少,以为是天大的好事。国人一直将旅游经济当成绿色经济,认为其有无限发展空间。这种认识其实非常片面。人们长途旅游所消耗的能源及造成的碳排量其实非常高,每年全世界旅游业产生的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6%左右,其中航空交通占40%多,公路交通占30%多,其他为餐饮与住宿碳排放。而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又危及到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如冰川减少,雪山消失,海岸线上升。北京故宫旅游高峰时日客流量达十几万,已经对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很多发达国家开始限制旅游人数的增长,而价格调节是其中重要的手段。当然,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其他措施调节限制游人数量。
再有,成熟的旅游市场是分层次的,有高端旅游市场,也有一般的旅游市场。区分的主要手段就是价格调节。而且旅游的发展层次也不一样。初级的是观光游,然后是休闲旅游,还有更专项的旅游等。据报道三亚商品房呈现出投资与购买两头在外的特征,住房空置率达85%以上,即使春节期间空置率也高达65%以上。这表明三亚目前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而今后三亚以什么旅游市场为主还需要进一步定位。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市场。作为季节性的旅游地点,价格波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至于人们惊呼的天价房,天价海鲜,还应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如此高价谁是消费主体呢?以常理度之,只有两类群体可以坦然受之:一类是巨富之人,对此价格波动失去敏感,毫不在意;另一类是不需要为消费买单的人。他们不是市场价格的最终承受者。不管是付款方还是享受方,都有手段以其他方式对此天价消费进行价格转移。所以春节期间三亚的客房和海鲜价格再高也有市场,也卖得出去。一般消费者只是受此波及,但此诚非三亚之罪也。
因此,三亚市政府不必为天价海鲜道歉,也不必为天价客房道歉。价高不是问题,质次价高,服务不到位,有欺诈行为才是问题。政府只须关注关系国计民生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如粮、油、肉、蛋、菜。而天价海鲜与天价客房与社会稳定没有关系,政府多收点税有什么不好?行政部门应该主要把精力放在查处商家是否明码标价?是否有欺诈和强迫消费行为?餐馆是否使用了地沟油?街道上和海滩上的垃圾是否清理?满街跑的大老鼠有没有人去消灭?标准星级宾馆的服务管理是否达标等这些行政部门应该管的事情上。
中国虽然号称进行了几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真正涵意还是不甚了然。凯撒的事情凯撒管,政府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这个界限一定要界定清楚。市场经济就是承认差别的经济。如果政府包揽一切就不是市场经济。遗憾的是舆论界又一次混淆视听。所以三亚市不幸而成为非典型市场经济的代表。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