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理性看待GDP质量排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 10:0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评论员 周子勋

  近日,一份关注中国GDP发展质量的报告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该报告首次对中国省区市GDP质量指数进行了排名,北京、上海、浙江排名前三位。报告主编牛文元指出,“应当不断追求理性高效、少用资源、少牺牲环境,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生产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前提下‘品质好的GDP’。”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以GDP作为衡量地方政绩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环境资源代价付出触目惊心,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覆盖资源环境的统计体系,以反映环境状况与经济的关系,这也是人们最先从统计如何更科学合理的角度反思GDP的原因。就这个角度而言,正确引导地方政府追求高质量的GDP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当前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同样有着积极引导作用。不过,从长远发展而言,GDP并不等于民众生活的幸福,也不等于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强国,因此,淡化GDP乃至最终放弃GDP主义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经济的真实跨越。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状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阶段,尤其是传统的GDP大省(如山东、江苏、广东等)已经不可能持续延续原来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不仅是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约,而是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而且GDP高速增长,节能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加,正在迫使各地经济发展方式朝着平衡、健康的方向转型,这是整个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所以说,这一类先期发展的地区必须率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促进我国整个经济产业链的升级。

  我们确实看到,在GDP的政绩观下,地方政府通过掌握发展资源不断地扭曲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一方面,通过上大项目、大投资等政府主导投资拉动GDP增长,比如大型的公路桥梁以及房地产建设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追求政绩,出现大量违规和工程质量大幅倒退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频频爆出的钱塘江三桥坍塌事故。此外,短命的房子也让老百姓住得胆战心惊。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疯狂的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增长,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市场资本结合。最终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低价圈地、低工资等问题长期存在,而低水平重复的产能爆炸似地扩张,又使得这些产能最终以退税补贴的形式来实现,最终造成我国不断地补贴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但是,即便是陷入到这样的发展困境,地方政府对于GDP的崇拜依然非常强烈。地方做大GDP的冲动从近期各省陆续公布的经济半年报中便可见一斑。梳理各省发布的数据发现,除京、沪外,29个省区市上半年GDP增速均超过了全国9.6%的水平。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方光有GDP不行,但没有GDP也万万不行”。所以,我们必须理性而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诚如牛文元所指出,发布报告主要目的在于“让公众科学地认识GDP,既不盲目崇拜GDP,也不盲目抛弃GDP”。可以这样认为,淡化GDP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自然转型,也不意味着解决民生问题就没有新的问题。民生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地方政府似乎也永远处于“缺钱”状态中。因此,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还是要实现政府的转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