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方:特大交通事故的选择性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9日 07:25  中国青年报

  陈方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事发前一天,京珠高速河南信阳段一辆从威海驶向长沙的双层大客车,因非法携带易燃化工产品凌晨4点左右突发大火,41人在事故中遇难,只有6人死里逃生。这起事故很快被“甬温线动车追尾”盖过,7月27日《中国青年报》评论道,“你也许可以说出甬温线上那个两岁零八个月的幸存者项炜伊的故事,却可能没记住京珠高速客车事故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

  两起特大事故仅时隔一天,为何我们进行了选择性的人道关切?7月28日搜狐网做了一个很好的专题“尊重生命与找个批评对象”。它指出,客车事故具有普遍性,而动车事故具有独特性;普遍性事故会令舆论批评产生审丑疲劳。另外,铁道部一直高调宣扬中国动车、高铁技术的先进与安全性,在特大事故面前,民众得以借机狠狠批评他们。

  从道理上讲,无论信阳客车事故还是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无辜丧生的生命都应受到同等重视,我们的唏嘘、惋惜、愤怒、眼泪不应偏向任何一方,可这两起事故引起的关注度确实大不一样。除了搜狐网专题指出的原因外,它与“信息鸿沟”还有些许关系。

  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在那辆严重超载的长途客车上的大多数乘客,与动车上的乘客或许并不属于一个阶层。没人发微博寻找他们,微博上也基本看不到信阳客车事故的信息,他们周围的人或许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这起事故的追问。

  这两起事故的关注度落差很容易让人想起2007年厦门PX事件和黑砖窑奴工的事情。二者也基本发生在同一时段,当媒体还在解读厦门PX事件是中产阶层参与公共事务的标志时,黑砖窑奴工已逐步淡出舆论视线。对这两起事件都有过报道的记者朱红军在《厦门的天,黑砖窑的地》中写道,“在厦门,我亲见着,那些为着自己城市的蓝天,用短信、用网络、呐喊乃至付诸行动的白领精英们,可以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边阔论民主政治,边关心楼价起伏。而郑州的老袁什么都说不出来,也什么都做不出来。”黑砖窑奴工的家人与厦门市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阶层,他们还没有使用网络的习惯甚至能力。所以,同是重要的公共事件,厦门PX事件能吸引更多眼球和更久关注,而黑砖窑奴工则在海量信息中转瞬间被遗忘。

  用“信息鸿沟”来解读信阳客车事故与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所引发的天壤之别的关注度,略显冷血,但这客观存在。我不同意一些网民所谓“强调信阳客车事故”是为了给“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转移视线的论调,生命天平上,每一个名字都是平等的。搜狐网专题问得好,“如果习惯了以看数字、看对象的选择性悲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麻木?”

  这两起事故也让我想起前不久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英与朱依依的故事。吴菊英用她的双手接住了不慎从10楼摔落的两岁女童妞妞,媒体及舆论倾力聚焦;而几乎同时,19岁的外地打工女孩朱依依在杭州被高楼掉落的玻璃幕墙砸伤了腿甚至面临截肢,却鲜有问津。

  媒体总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传播并进而汇聚成舆论,我们又都是“舆论河流上的船”;媒体必定要进行“选择性”关注,而真正敬畏生命的公民,应该有意识地“下船”关注一下舆论没有聚焦的地方。“信阳客车事故”与“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引发的关注度落差,或许正是我们与成熟公民社会间的差距。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