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石川:地铁不超载这事有点悬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6日 08:00  中国青年报

  王石川

  在浙江温州境内23日晚发生动车追尾事故后,24日北京市安监局召开紧急会议,以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关通知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强调,本市地铁要严格落实地铁车厢不超载等“四不”要求:地铁车厢不超载、站台不超员、通道不拥挤、电梯不满荷。(《京华时报》7月25日)

  地铁不超载,出发点很好,但实际上行不通。不少网友就纷纷调侃,“北京地铁要想不超载,老母猪都能上树了。”“四惠站、国贸站、西单站(这些站客流量极大,超载严重)……可以关闭了!”

  地铁不超载,原本是为了降低风险,但遭遇了网友几乎一致的戏谑,究其原因,它只是一个良好愿望。首先,地铁超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现实。去年年初,北京地铁公司营销部工程师徐军透露,北京地铁客流不断增长,截至去年1月达到日均403万人,同比增长30%。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新闻发言人贾鹏则表示,工作日早高峰,地铁1号线载客率瞬间值可达120%。形象地说,要挤上地铁,就必须靠人推或推人,挤上后前胸贴后背,挤得人喘不了气。如此态势,地铁注定超载。

  其次,不超载,客流量怎么办?有两种可能,一是乘客选择地面交通,如公交车。在客流量恒定甚至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地铁不超载,公交车必然超载。如果说地铁超载会有危险,那公交车超载同样危险。公交车目前已经超载,根本就无法分流地铁乘客。二是乘客既不坐地铁也不坐公交,或者待在家里不上班,或者步行,要不然每人一辆私家车,这都不现实。

  最后,坚持地铁不超载,必然增加维持秩序的巨大人力成本。对于广大乘客来说,赶着上班,为生计奔波,即便地铁超载,工作人员再强力阻拦,也非上地铁不可,在庞大的客流量面前,单靠目前的工作人员,显然远远不够,如果增加人员,将耗费无法量化的成本。其实,堵不如疏,如果地铁路网不铺密,线路不优化,高峰时段地铁班次不增加,即便再限制客流,也解决不了问题。

  事实上,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总体上并不发达。权威数据显示,世界城市当中,中心城区轨道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公里。纽约曼哈顿地区则达到每平方公里2.5公里。北京到2015年才达到每平方公里0.51公里。可见,当前北京的轨道网密度与世界发达地区相差甚远。在这种前提下,一味要求地铁不超载,只会激化民怨。

  没有谁愿意乘坐超载的地铁、公交车,前胸贴后背,喘气面对面,胳膊肘戳心窝……这种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状态,很不舒服,很没尊严,但老百姓不坐超载车,怎么办?而地铁超载作业,也会累得“气喘吁吁”,时间一长恐怕也会生病,那又怎么办?如果公共交通不健全,地铁超载只能是宿命。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不少网友建议有关领导在上下班高峰时刻,亲自挤一挤地铁,就能更加体会地铁超载的状况了。此议甚佳!如果多一些官员挤挤地铁,感受一下老百姓的不易,就会不仅坚决反对地铁超载,更会全力以赴缓解地铁超载,让老百姓上下班舒服一些、有尊严一些。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