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公报:IMF总裁角力 欧洲人占天然先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0日 15:3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30日电 香港《大公报》27日刊文说,伴随卡恩辞职,一场IMF新掌门“争夺战”加快打响。而目前美欧债务问题已十分突出,会由此引发国际经济金融的剧烈波动。出于这一点考虑,未来总裁人选需要继续全力且积极地参与欧债危机救援,显然欧洲人在这方面有天然先机。

  文章摘编如下:

  5月18日午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声明称,目前陷于性侵犯案而被捕的总裁卡恩向该组织执行董事会致函正式提出辞职,并立即生效。伴随卡恩辞职,一场IMF新掌门“争夺战”加快打响。这场“战役”的参与者主要有三方,分别是已把持IMF总裁之位60多年的欧洲人、拥有一票否决权的IMF最大股东美国人以及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新兴经济体。这就使得下一个时代由谁来开启成为一个未解之谜。目前,法国女财长拉加德得到多数欧盟国家支持成为“大热”。表面上看是在推选IMF新总裁,其背后依然跳不出大国角力的窠臼。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应对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欧洲主权债务问题仍处在动荡和敏感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以克服欧洲当前面临的困难,确保世界经济沿强劲、可持续、平衡的方向发展。

  女财长成热门

  传统上,IMF总裁由欧洲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但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日益深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人认为,这两大组织负责人应当考虑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人选。G20已经决定国际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和高级管理层应通过公开、透明、择优的程序选出,这样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更有效地领导基金组织的工作。同时,其高级管理层构成也应更好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新兴市场的代表性。

  法国财长拉加德在IMF新晋主席的候选中形成强音符。欧洲为了力捧欧洲领袖获选该职位,已经迅速形成了统一战线。德国总理默克尔透露,在IMF总裁继任者的名单中,她本人对拉加德的评价最高。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和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也对拉加德出任IMF总裁表示支持。

  英国财长奥斯公开表示了对英国拉加德入选IMF新总裁的支持,理由是拉加德“在今年二十国集团财长会中体现了真正的国际领导能力,同时也对一些财政赤字严重高企的国家表示出了支持意见”,并称拉加德是“最适合这个工作的人选”,从个人角度来说“在IMF60年的历史中有首位女性管理者出现也是一件幸事”。同时,德国财政部长也表示,“如果拉加德决定参选,对于欧洲来说,绝对是再度获取这一职务的最佳机会”。他同时表示,如今欧洲对此发出统一声音至关重要。

  美国有否决权

  拉加德于1956年1月1日出生在巴黎,2007年被法国总统萨尔科齐任命为财政部长,其在管理欧元区财政危机及全球金融协调方面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普遍认可,特别是她在2010年5月欧元区主权债务基金协议的达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福布斯》杂志曾在2009年将其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金融时报》同年将其评为欧元区最佳财长。在担任法国经济部长之前,拉加德是美国芝加哥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主管,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凭借欧洲目前在IMF所拥有的话语权,如果欧洲就推举拉加德达成共识,而美国和中国又不发表反对意见,拉加德将胜券在握。

  美国目前在IMF中占有16.8%的投票权,享有一票否决权。因此美国的态度很重要。由新兴经济体代表出任下届IMF总裁的可能并不大,更何况新兴经济体国家还没有一致推选出一位候选人。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最终人选花落谁家,要得到美国的支持,新总裁可能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会公然或者激进地挑战美元体系;二是确保能在安抚欧债危机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不论IMF新掌门来自何方,他(她)一定能给美国带来最大利益。尽管有人认为中国人可能胜出,但美国会支持中国吗?

  与此同时,目前美欧债务问题都十分突出,也会引发国际经济金融的剧烈波动。出于这一点考虑,未来总裁人选需要继续全力且积极地参与欧债危机救援,显然欧洲人在这方面有天然先机。更重要的是,尽管近期拒绝置评,但美国财长盖特纳对拉加德的赞赏却是众所周知的。(陈支农)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