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让食品安全国标能为食品安全护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 14:03  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李晓亮

  添加剂里的现代生活充满焦虑。买得不放心,吃得不安心,用得不舒心。这样的焦虑,怎能让人幸福感激增,又怎能有安全感呢?民以食为天,所以食品卫生安全,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

  或许是应这股强大的民意诉求,昨日,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迅即被各大网站推到显著位置。但是估计除了相关政府机构、从业者和新闻媒体,很少有人会点开看那枯燥的全文———虽然并不长。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公文行为和表述,确实比较枯燥。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久经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化学激素、食品添加剂考验的民众,对于这类公文的可信度、执行力产生了严重怀疑。

  非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何况,仅仅是依据生活常识,依靠职业良心,咱们也不该干这么缺德的事儿。可现实呢?现实是不但有人干没人管,而且大有成为行业潜规则之势。

  近日央视报道了植物奶油存在健康隐患的消息后,引起社会热议。

  大家恍然意识到身边洋快餐等绝大部分都含有该物质,植物奶油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一时成众矢之的。于是,有人称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有如杀虫剂。对此卫生部官员又忙跳出来声明,正在开展反式脂肪酸的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并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制修订。婴幼儿食品将禁用添加。(11月10日《新京报》)可见,在这个“后工业化”时代,被各种“食化产品”(食品中的化学激素、添加剂的简称)裹挟,已成常态。而囿于专业知识,普通媒体和民众对氢化油、反式脂肪酸等专业名词,很难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认知。倒是在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的轮番轰炸下,容易产生一种非理性的从众惶恐心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草木皆兵,潜意识里出于惯性就将风险无限扩大化。把反式脂肪酸比喻成杀虫剂,进而认为“奶油食品都不能吃”。这种下意识恐慌的表现其实只是一种出于对未知的恐惧罢了。

  开展针对性的风险监测评估,并据此进行标准制修订,若查实风险,修订检测标准,则也算是制度性救赎。只是,在此之前,民众还会陷入一种暂时的信无可信选无可选的尴尬。出了问题,临时检测能起到事后灭火之效,但不能成为监测常态。假如我们的监测空白区太广,就表明在食品卫生安全领域还有很多暗礁潜伏在暗流汹涌的市场之下。公众的健康权就成了试水试航的探险船,吉凶未卜,福祸难料。这显然是我们难以承受之重。

  有些地方还闹出过以“个人申请”不合规范,“激素检测”不在指标之列的“投诉无方、检测无门”的闹剧。检测指标滞后,检测设备老化的“技术有限论”,非但不应作为堂皇的借口,反而应被引以为咎。这也侧面表明,还有不少“检测空白”等着公众用自己身体和健康来充当试验“小白鼠”。

  倒是在这一点上,我翻阅上述国标全文找到这么一条规定:“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提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窃以为这条规定还是很有针对性的,假如能落实当可部分缓解当下郁结的食品安全焦虑。而要想让食品安全国标不沦为此前被诟病的“馒头国标”之类的笑柄,真正驱散潜伏的各类凶险的“食化产品”,好像除了严格践行,认真落实包括国标在内的一切现行法律法规外,别无他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