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总数有12.6万家,占外贸总量比重为41.2%
本报记者 杜海涛
尽管天寒地冻,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仁宝(昆山)公司的生产车间却暖意扑面:所有生产线全部开启运作,身着绿色厂服的工人将一台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包装出厂——2009年,仁宝公司进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成为苏州市进出口冠军。
海关总署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总数有12.6万家,与2008年企业规模基本持平。200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9093.2亿美元,下降13.7%,与外贸总体降幅基本一致;占外贸总量比重为41.2%,继续占据外贸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根本上靠的是中央稳外需、保出口政策措施;实践中,也离不开海关等外贸职能部门及时、有效的服务。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由于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海关总署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公告,从当年12月1日起,调整加工贸易管理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保证金台账实行空转。政策出台一个月,苏州海关就退还企业银行台账保证金近5000万元。“这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我们组织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支持。”苏州乐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璟锡说。
与此同时,各地海关全面推广加工贸易手册电子化管理,加工贸易企业实现了“电子申报、无纸通关”,企业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时在多个口岸办理通关业务,海关还允许企业“分批送货、集中报关”。据统计,2009年,在昆山出口加工区,海关办理“分送集报”业务140多万份,为企业节约报关成本1亿多元。
外需不足,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尝试转型内销。为适应这一趋势,海关及时调整监管模式,帮助企业转型。广东省内海关推出加工贸易内销“先销后税”模式。允许企业内销后,再到海关集中办理申报缴税手续。2009年,珠海中远关西涂料公司出口总值下降八成,加工贸易内销货物总值却是上年的5倍多。
2009年,海关总署还下调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率,进一步降低加贸企业内销成本。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答案是:提升创新能力。从去年开始,海关推动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允许区内企业开展研发、检测、维修等业务。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的国基电子负责人说,“我们在加工区成立了研发中心,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与投入批量生产之间的时间,实现了产销研结合。”目前,国基电子自主研发产品已由15个增加到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