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生
中国又一次大踏步地跨入了产能过剩的年代。之所以强调又一次,是因为产能过剩(或者叫投资过热、或者叫重复建设等)一直是个困扰中国经济的难题,几乎是每隔几年就要把中国经济折腾一番。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喜欢扎堆于过剩的行业,明知过剩还要进入来争个你死我活?因为,新企业坚信能够打败老企业,该项投资当然有铁定的理由。这些新企业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
这些杀手锏就是新进入者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了巨额的利益补贴,从而导致其拥有绝对的成本领先优势。这些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土地与资金,其次便是税收与环保等方面的优惠。
首先是土地使用成本低廉。但凡企业要到一地落户投资,都是先找地方政府要优惠政策。地方政府正为招商引资任务焦头烂额,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来此投资,当然愿意慷慨解囊。然而,政府的财力总是捉襟见肘,手头上最充足的资源只有大把的土地,低价出售甚至免费相送便成为首选之策。
其次是资金使用成本低廉。投资一个项目,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是以实收资本为主,然而,从各地普遍的实践来看,银行融资往往是一个项目投入的主要力量。有的项目注册资本只有两三千万,但项目的总投资却往往能达到2-3个亿,如此的低成本高收益,企业不放手去搏反倒显得奇怪。
土地也好,资金也罢,企业何以不要支付什么成本便能轻易得手?这都与现行的产权机制有密切的关系。
土地价格为什么这样低廉甚至可以免费?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现行的土地制度规定,中国的土地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农民在土地征用时,根本没有发言权。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政绩,争先恐后地出台土地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利用现行土地产权机制的缺陷,剥夺农民的利益补贴给企业。
银行贷款为什么这么容易甚至数额巨大?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大都为国有体制息息相关。在救市政策的名义下,银行都必须听命于中央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或将固定资产评估值做大用以抵押,或与其他企业串谋空对空担保,或地方财政担保做大信贷规模等等。为什么银行对这些低劣的手法视而不见?因为银行是国有的,经办人或是漫不经心,或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刻意为之。
在这一轮产能过剩的热潮中,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也十分引人注目。国有企业投资热情如此高涨,那是因为企业的投资今后是否盈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决策投资的人是否能够在投资过程中得到好处。
(作者系江西博能集团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