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外资垄断化五大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8日 10:48  新浪财经

  刚刚过去的○九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和46%。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各主要汽车市场纷纷大幅下挫,中国市场却一枝独秀,各主要汽车厂家亦纷纷扩大产能以享受难得的汽车盛宴。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取得这个历史佳绩,《大公报》今日发表评论认为,应该值得肯定,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隐忧。

  隐忧一:面临外资垄断化

  当外资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打击在国外市场奄奄一息之际,中国市场却成为了外资企业的救命稻草。有媒体报道称,大众以其在中国14%的生产量,获得该公司在全球80%的利润;通用以其在中国4%的生产量,获得该公司在全球25%的利润。

  为何如此,通过简单的数据比较就可知道,以跑遍中国的奥迪车为例,中国市场几款奥迪车售价为93.6-193.5万元(人民币,下同),而在德国市场几乎相同配置的车辆价格为63.3至124.3万元,在日本、美国市场的定价也基本如此。可以说,通过价格歧视政策,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赚取了巨大的利润。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谘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指出,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是国际资本以40%的资本占据50%的市场份额攫取70%的市场利润。国有资本的不断被弱化和外资垄断化的不断增强,始终是中国汽车行业所遇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隐忧二:零部件行业遭挤压

  汽车行业,作为现代工业的战略行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当多产业的发展,其巨大的规模效益也被各国高度重视。业内专家表示,汽车行业的发展零部件是基础,但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基础,汽车零部件行业现实在让人感到忧虑。

  二○○九年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进行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状况及产品研发能力状况调查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远低于跨国公司平均5%的水平。有研究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已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轿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接近80%;而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主品牌汽车近年来获得了大幅增长,由于外资零部件巨头的战略性优势存在,使得众多走自主品牌发展道路的中国汽车行业在采购零部件过程中也不得不向外资企业进行采购。中国汽车工业谘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合资方式来引进汽车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被广为采纳。然而,“我们技术是引进来了,但能力却没有引进来。”他如此评说。

  隐忧三:创新能力受抑制

  王小广直言:“工业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但花5至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惟中国目前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任何行业发展能否立足的根本。王小广认为,在中国企业合资过程中,拥有中国最多人才储备的几大汽车集团,实际上是在帮助外资品牌占领中国市场,由于合资格局的影响,这些厂家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弱,研发速度也很慢。合资虽然带来了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但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却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使得自主品牌受到了压制。

  与其他产品市场在外不同,中国的汽车行业的市场在内地,贾新光预计,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进一步达到1500万辆,以中国的人口规模计算,未来汽车市场的容量可以达到4000至5000万辆。对此,王小广指出,政府完全有理由采取保护性措施促进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事实上,面对汽车行业大而不强的市场格局,中国政府最新制定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明确对汽车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新能源汽车专用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专家所言: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规模给了自主品牌汽车充分的发展机会,相信他们一定有机会做大做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