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昌
●产能过剩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行政审批项目导致重复建设
●垄断产业过多带来产能扩张
●部分官员追求速度忽视效益
中国的产能过剩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目前经济管理体制形成的一大顽症。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30年来,在1986年、1996年、2007年中国曾经三次经济过热,基本上是10年一次。每次经济过热的直接表现就是大量的重复建设,出现了许多产业的产能过剩。这次产能过剩的出现,外在的诱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内在的原因是我们多年来政府这只“手”太强,市场这只“手”太弱造成的,总结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职能改革滞后,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思维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来配置资源审批资金和项目。这样就抵触和淡化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与市场机制背道而驰,造成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是这种体制上的顽症造成的。由于政府官员拍脑袋来决策,许多违背市场法则,背离实际情况造成的重复建设和产能浪费,是这种体制带来的一种顽症。所以产能过剩要在体制上找原因,在政府改变职能上下工夫,才能标本兼治,从而根治重复建设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
二是我国垄断产业过多过大也是产能过剩的直接诱因。企业垄断的背后是政府垄断权力、资源带来的,垄断不除产能过剩就难以根治。这次财政的扩张政策投入的资金刺激了地铁建设热、高速公路热、支线飞机场热和房地产热。大量的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和垄断产业,助推这些垄断企业变成霸王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产能过剩首先就表现在这些垄断企业上,所以根除垄断,引入竞争,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三是部分官员更多地关心发展速度,关心GDP的数量和财政收入,很少关心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问题。很多官员对GDP的追求是因为与提拔直接挂钩引起的,出现产能过剩的概率也就高发不止了。
从目前政府出台的抑制产能过剩的措施上看,更多的还是利用行政手段,而行政调控的特点就是一刀切,而不是由市场自由选择的优胜劣汰,其政策往往又倾向于国有企业,遭殃的往往是民营中小企业,这样的折腾已经上演了很多次。而中国的配置资源的主体没有转向市场,发展经济的主体没有转向民营企业,只要政府资金在流通领域中不肯退出,那么这种折腾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为此,必须建立健康的、良性的干部导向,由注重GDP数量转到调整结构上来,从追逐政绩转向追求自主创新上来。这样才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作者为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