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20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9日 20:51  新浪财经

  中国骄傲——2009年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20强

  从中海油到中铝、从李东生到柳传志、从非洲到澳大利亚……

  希望和绝望交织的这5年,已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商业国际化的风貌和心态。

  现在,谁是经济不景气下的全球化赢家?

  文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  《环球企业家》专题研究部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一个侧面,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经济以骄人的速度实现着快速的增长,中国企业在面临国际化竞争的同时也必须迎接走出去的挑战。从我国经济对外投资的增长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五年中呈现出高速的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以上。我国企业的并购规模在过去五年中快速上升,尤其在过去三年间都保持了年均复合增长率100%以上的增长。在总体并购中,海外并购的规模增长尤为迅速,2008年海外并购在规模上首次超过了中国本土的并购。

  而且,从并购的金额来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的比例大幅上升,由2000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8年的8%以上,中国企业的声音在全球市场越来越响亮。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数据相比,我国对外投资占全部GDP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仅为3%左右,这表明中国企业仍然非常依赖国内的市场和资源。

  并购重点行业剖析

  从行业来看,中国企业在过去10多年间的并购尤以三大类行业最受关注:资源类(包括钢铁、采矿和油气)、金融类和高科技类。

  资源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对大量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扩张,以铜为例,我国的铜资源消费量占全球的30%,且预计2020年将超过40%,但是我国的铜矿产量仅占全球的5%不到,导致我国铜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快速上升。而且,由于中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因此重要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处于上行的大周期内,未来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必然会为中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资源的获取和扩张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金融类:金融企业的国际间并购从来都是重要的主题,但是我国金融企业的海外并购才刚刚开始。借助外资金融机构的网络、产品和经验从而为国内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重要的动因之一。以商业银行为例,“二八原则”是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因此强化对高端客户的服务和争夺已经成为国内零售银行市场的重要态势,这也可以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过去短短几年中的蓬勃发展得以体现。高端客户本身的金融需求更为复杂,并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国内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因此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海外布局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

  此外,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都致力于发展成为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海外并购进入更多元化业务领域、获得更多的金融牌照也是重要的考虑之一。当然,通过国际并购可以实现金融机构的规模增长并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们认为中国市场自身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以单纯的规模扩张为目标的海外并购短期内无法成为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重要驱动力量。

  高科技类:在所涉及的行业中,高科技行业所受的地域局限最小,即使在特定区域市场内,任何企业都要面临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在高科技行业中,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此类并购中,获取技术和品牌的领先优势成为中国并购企业的重要考虑。

  并购成功要素解读

  走出去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是更需要实力和智慧。国际化的道路布满荆棘,即使对于欧美成熟经济中的成熟企业,国际化也同样充满挑战。对于中国企业则更是如此。对比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研究认为要想取得国际化的成功,中国企业还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关注:

  A。制定明确的国际化战略

  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义必然会导致国际化过程中的方向迷失,在战术的决策点中难以形成准确的判断。以五矿集团为例,在国际化拓展前,公司制定了清晰的战略方向:要改变纯粹的交易商角色,而成为覆盖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综合化金融集团。在此战略指引下,五矿在国际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投资以获得上游的矿石资源和下游的分销渠道,从而为实现全产业价值链的覆盖奠定了基础。目前,五矿已经在五大洲拥有了20多家分公司。

  再以海尔为例,海尔始终致力于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在区域拓展中以销售收入为重要考虑维度,按照区域市场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先后的投资安排,而且在区域市场中以扩大销售为前提实现投资建厂。同时,为了支撑“国际化品牌”的树立,海尔在全球建立研发中心,以更好地对不同的区域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并设计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品牌形象的提升。这是与众多中国企业所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但符合公司打造真正国际化品牌的战略目标。

  B。做好国际化的实施准备,尤其是组织和人员

  在清晰的战略下,能否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施国际化的实施基础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缺乏充分的能力和组织准备。这包括四个步骤:

  ・明确分析国际化对内部资源的要求(组织、人员和资金等);

  ・建立专门的组织和团队负责国际化的拓展,并定义清晰的职责;

  ・进行关键人员的招聘和培训(本地化人才的拓展);

  ・定义清晰的组织机制(包括业绩评估的标准、决策汇报的机制等):我们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化往往有过高的预期,而且通常会较为短视的、以利润为核心的预期目标要求,但真正实施后又会出现严重的预期不符。因此,建议企业必须清晰定义自身对未来业绩评估的要求,而且能够兼顾到短期和中长期的战略要求。

  华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中成功的代表,而华为的成功国际化不仅得益于清晰的战略——以新兴市场为主要切入点,先易后难,更依赖于其成功的组织保障和实施准备。在人才方面,华为充分吸纳优秀的人才并给予优厚的工资待遇以保证较高的吸引力,同时自从2000年开始在销售团队中部署核心的人才以支撑国际市场的开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销售团队不仅有能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业绩,同时对公司的文化也恪守承诺。

  C。建立对国际市场的深刻理解

  由于文化、理念和市场环境的不同,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中经常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建立对当地市场的深刻理解至关重要。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对当地市场的理解不仅包括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还包括对市场环境和当地企业的运作机制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考虑国际并购的中国企业更为如此。

  D。制定有效的并购后整合策略

  如前所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飞速发展,并购已经成为重要的实现国际拓展的手段。但正如多数分析所提到,从全球来看并购本身的成功率并不高,因此如何管理并购,尤其是并购后整合才显得尤为重要。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协同效应,可以说与并购后整合的巨大努力息息相关,对于缺乏海外经验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这是个不可逾越的难题。

  根据罗兰·贝格在全球的研究,我们认为成功的并购后整合需要遵循以下八大原则:

  ・清晰的并购整合战略和目标:

  整合战略和目标不仅要回答为什么并购,更要回答,通过并购整合,期望达到何种业绩目标和协同效应(如成本的降低、销售业绩的提升等),而且必须包括定量化成果和定性化的成果。同时还必须制定清晰的实施这些目标的时间表要求。

  ・来自高层团队的承诺:

  并购后整合是一项最高管理层的议题,需要最高管理层的深度参与,以提供明确的指引并在短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决策。在并购整合中,很有可能短时间内需要制定成千上万的决策,它们中的每一条可能在常规时期都需要花几星期的时间分析和讨论;而只有最高管理层才能对流程进行沟通和监控,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在问题或冲突可能发生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挥作用;同时在动荡环境中,人们可能失去他们通常工作的参考标准并要求最高层清晰明确的指引。

  ・建立过渡型的组织:

  这对于重建中高层管理者的信心和推动决策流程都至关重要。通常在并购中直接转变为未来组织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有过渡组织协助完成在并购整合中的诸多协调工作,并逐步建立新的共同的规则。

  ・把握并购前100天的宝贵时间:

  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前100天对于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影响,需要在短期内明确关键行动。包括: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任命新的管理团队并为管理团队定义清晰的愿景和目标;建立客户和关键利益相关方的信息,建立专门的并购整合团队并开始切实的行动。同时,还需要建立速赢方案并推进实施。

  ・积极的变革管理和文化沟通:

  在整合过程中,要积极管理员工和经理们的“情绪曲线”,以保持双方员工积极的工作状态。并购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变革管理的过程,对建立员工对未来企业和组织的信任至关重要。在整个过程中,项目团队必须清晰定义重点的沟通时点和策略,通过及时的信息释放和沟通使人们从获得信息到理解并购、到确信并购的目标、到最终积极的参与。

  ・良好的项目管理和过程控制:

  为保证并购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成立项目办公室,以负责制定明确的目标并监控成果的实现。

  ・速度!速度!速度!:

  兵贵神速,对于成功的并购整合,协同效应必须在短期内达到;等待长期的效果必然会损失价值创造。因此,并购企业必须在清晰的方向指引下,以高层的积极承诺和深度参与,并通过合理的项目管理来实现快速的并购后整合。

  天道酬勤,企业的长久成功必然来自企业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耕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还很长,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如果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有充分的组织和实施保障,有对国际化市场的充分理解和准备,有成功的管理策略,我们相信至少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机会会大大提升。

  11迈瑞医疗

  武常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

  学院副院长)

  国际领先技术和中国市场的有效结合。

  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

  增长,国际化,透明(纽约上市),企业家精神,创新。

  10振华重工

  陈彤(新浪网总编辑)

  全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厂,以2008年岸桥产品订单额计算,在国际市场约占78%的份额,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创新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

  9无锡尚德太阳能

  项兵(长江商学院院长)

  无锡尚德目前的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其采取的全球资源整合策略值得关注,这是未来全球化竞争的主流战法。

  17招商银行

  高群耀(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

  招商银行给人一个简明但却醒目的竞争力特色,是其客户体验价值模式具有超群的创新速度和其本地化落实效率。这是一个“异类”后来者在巨子林立的金融服务业中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项兵(长江商学院院长)

  能够在主流市场和主流行业中与跨国公司展开正面竞争的中国公司为数不多,华为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Klaus Spremann(圣加仑大学教授、瑞士银行金融协会会长)

  华为正处在逐步扩张、提高其海外网络和收入的道路上,在突出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保持了收益率。

  Michel Bon(法国电信前CEO)

  可能在一个高度竞争的高科技领域成为世界第一。

  Joerg Wuttke(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技术强,服务好,专注客户需求,好的决策流程。

  武常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国际竞争力具体体现在,在国际通信设备市场占有率高。

  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

  华为技术公司的产业报国理念,华为技术公司以专注和执着著称的基本法,以及其永不放弃的狼性文化,都足以令国际上任何一个跨国公司生畏。

  高群耀(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

  中国出海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晋升标志已从财力和物力等要素层面深入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级别,华为贵在“超越民族情绪和母国情绪”的用才待贤之道,证明华为已真正触及并握有国际化竞争力可持续增长的一大密码。

  沈颢(21世纪报系发行人)

  在三大维度和八大标准上的整体表现较好。其作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与解决方案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得到了国际一流运营商的认可。它在持续竞争能力、海外拓展表现及创新研发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引人注目。

  王炜(凤凰新媒体副总裁)

  3G时代的来临给在各个制式上全面开花的华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全球销售额的迅速扩张让世界通讯巨头们意识到,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并非只有单纯的价格优势。

  杨福(《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

  靠对技术的不懈投入,强大的危机文化自律,对内生性增长的笃信,华为在海外市场积极进取,在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的过程中,不但赢得了同业的尊敬,更树立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并不仅仅建立在低成本之上的全新形象。

  3海尔

  Joerg Wuttke(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向创新开放,品牌发展强劲,市场定位准确,聚焦而不过度分散。

  沈颢(21世纪报系发行人)

  海尔是比较典型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的代表,尤其在海外拓展表现和品牌塑造能力等方面表现不俗。

  12中远集团

  李佳怡

  (宝洁大中华区总裁)

  我很早就知道“COSCO”——中远集团,这是因为他们的货轮在我到过的世界上许多地方都能见到,令人印象深刻。中远集团有许多卓越之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其在业务整合方面的远见,产品范围覆盖了整条物流价值链,这不仅让其规模效益最大化,也让它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它打动我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家企业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节能、环保、劳工保护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Joerg Wuttke(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在港口上投资激进,风险管理极佳,对市场发展理解深刻,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20上汽

  杨福(《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权力转移,中国正在加速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与国内众多本土汽车厂商相比,上汽已积累了充分的市场运作、规模制造和技术开发经验,其自主品牌战略也初见成效。

  14中国石化

  范安德(Winfried Vahland,大众汽车中国区总裁兼CEO)

  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经销商,在中国的油气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公司业务覆盖石油和石化产业所有关键领域,在国际化战略上积极进取。

  Michel Bon(法国电信前CEO)

  具有全球扩张的宏大战略。。

  [入围奖]

  中信

  Michel Bon(法国电信前CEO)

  一个中国还只是低调玩家的产业内最主要的进取者。

  [入围奖]

  中国移动

  范安德(Winfried Vahland,大众汽车中国区总裁兼CEO)

  最大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最大的亚洲电信运营商,在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优秀表现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成功从国际资本市场吸引投资。

  李佳怡(宝洁大中华区总裁)

  我首推中国移动作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该公司基于全球最大的用户注册量而创建了最先进的创新服务体系。在宝洁公司,我们的理想就是亲近生活,美化生活。因此,我对于中国移动亲近、改善中国人生活,沟通八方、四海一家的美好愿景感同身受。在我生活过的国家中,中国的手机信号覆盖范围、通讯质量非常好,这无疑为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发展提供了基础驱动力。中国移动的理想与实践对那些志在亲近、改善百姓生活的企业来说都会是一个鼓舞。

  中国移动还拥有非常优秀的客户服务系统,通过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凭借优异的业绩表现在行业内拔得头筹。中国移动正以泰然之势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领军人物。

  [入围奖]

  神华集团

  陈彤(新浪网总编辑)

  世界领先的以煤炭为基础的一体化能源公司,具有世界领先的煤炭采洗系统,也是国内唯一拥有矿山、铁路、港口全产业链的极具竞争力的公司。

  [入围奖]

  三一集团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具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并在稳健地执行。

  中国公司全球竞争力指数

  在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下滑中,中国企业自然无法独善其身,不过,中国企业的全球扩张步伐却表现强劲。罗兰·贝格与《环球企业家》杂志今年第二次编制和推出“中国公司全球竞争力指数”,经严格计算,获得的综合指数为140,去年为110。

  编制方法为:以“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入围50强为指标企业,以年度企业总销售收入、最近4年企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年度企业海外销售收入、最近4年企业海外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和年度企业海外销售收入与总收入之比组成五大指标;同时,我们将2007年的指数基准定为100,从而编制出今年的中国公司全球竞争力总指数。这一指数将从整体上反映和跟踪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表现及进步。

  从今年的中国公司全球竞争力指数来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海外销售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均出现小幅下降,但令人欣慰的是,本年度的50强企业在整体销售规模和海外销售规模上都胜于去年。毫无疑问,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所依赖的外贸拉动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使全球经济逐渐回暖,但中国经济单纯依靠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实现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将受到限制,如何实现竞争模式的升级从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位势,已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子榜

  “海外之星”——2009中国企业最佳海外子公司

  欧洲之星

  新兴市场之星

  北美之星

  中国化工集团之安迪苏集团

  格力电器(巴西)有限公司

  (空缺)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

  三一集团

  美的集团

  格兰仕集团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公司

  中国中信集团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中化集团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

  山西焦煤集团

  中煤能源集团

  江西铜业集团

  中钢集团

  江苏沙钢集团

  武汉钢铁集团

  新希望集团

  比亚迪股份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山东玲珑橡胶公司

  三角集团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评选高级评委会名单

  学者专家群:

  项兵  长江商学院院长

  张文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武常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跨国公司群:

  张亚勤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

  李佳怡 宝洁大中华区总裁

  范安德(winfried Vahland)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

  高群耀 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星空传媒中国区CEO

  伍德克(Joerg Wuttke)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蔡洪平 瑞银投资银行部亚太区主席

  沈南鹏   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合伙人

  唐锐涛(Tom Doctoroff) 智威汤逊东北亚区总裁

  常博逸(Bouee, Charles-Edouard)罗兰·贝格大中国区总裁/执行合伙人

  海外评委群:

  Bernard Ramanantsoa  法国高等商学院院长

  Klaus Spremann   圣加仑大学教授、瑞士银行金融协会会长

  佩德罗•雷诺(Nueno, Pedro)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

  Felix Oberholzer-Gee   哈佛商学院教授

  Michel Bon  法国电信前CEO

  文森特•梅歇(Vincent Mercier)  罗兰•贝格全球执委会成员、法国与比利时公司总裁

  Arno Balzer   德国《经理人》杂志首席主编 

  传媒界评委群:

  沈颢  21世纪报系发行人

  陈彤  新浪网总编辑

  王炜        凤凰新媒体副总裁

  杨福  《环球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

  (排名不分先后)

  联合主办机构

  《环球企业家》杂志社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